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出版于2000年的印尼文、华文双语诗集《印度尼西亚的轰鸣》是印尼华文文学的重大事件,它体现了印尼种族问题的深刻变化,也是印尼文和华文两种语言的诗歌进行诗学对话和文化互文的独特文本。印尼原住民诗人和华文诗人通过关于种族问题的历史反思,表达了种族和解和文化融合的愿望,从而展开了印华诗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的风水观因其缺乏 "真确的知识" 而受到摒弃和批判, 五四以来风水一直受到科学理性、 唯物主义主导的文学思潮的攻伐. 随后, 20世纪中国社会及文化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风水在文学中的境遇也因时而易, 这不但反映了时代思潮的嬗变, 还纠结着20世纪纷繁复杂的政治、 哲学及美学取向. 尤其是随着90年代中国文化语境的变迁, 风水文化逐渐浮现出其反思现代性的 "复魅" 特质.  相似文献   
3.
尼采与林语堂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是林语堂构筑中西文化融合理想的重要参照。本文探讨了林语堂文化世界与尼采思想的关系。通过古希腊酒神文化、基督教文化及审美艺术观三方面的分别讨论,本文着重指出林语堂一方面吸纳尼采思想,显示了林氏追寻西方精神的文化动意,同时又指出林语堂是在“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前提下接受尼采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徐Yu的美学思想及学创作有着明显的神秘主义倾向。康德、柏格森的哲学及弗洛伊德、容格的心理学是徐Yu神秘主义的理论基础,而西方浪漫主义学之奇幻一脉是其重要的艺术来源。徐Yu的作品描写哥特式的鬼形魅影,构筑梦幻的世外叙事,探究生命的奥秘,其神秘主义特质具有重要的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Yu早期广泛摄取诸种西方化思潮。他既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强烈兴趣,又服赝康德、柏格森的唯心主义哲学,同时也认同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最终确立了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从而与左翼思潮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6.
西方典律的瓦解与美国华人文学陈旋波一所谓“典律”(Canon)就是具有权威性、垄断性的文化经典,它建立在深远文学传统之上,对文化形成、社会教育以至意识形态产生举足轻重、不易消退的影响力。西方典律实际上是建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基础上的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林语堂的名掩盖了其作为一位颇有创获的思想家尤其是新道家的重要角色。事实上,林语堂使道家思想成为了体用不二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资源,他超越了一个学家的化视野,将道家思想作为理解与构建20世纪中国之自然观、政治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的精神资源,藉此开掘出一种有效回应西方挑激下的20世纪现实问题的新道体与新道用,其作为“新道家”的品格是相当突出的。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林语堂后期文化思想的基本立场是以西方汉学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学心态的制约下,林语堂的文化现和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体认西方知识系统的明显倾向。林语堂的汉学思维打上了近代以来西方霸权话语的显明烙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选择的深刻印证。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是林语堂哈佛时期的老师。林语堂始终对白氏的理论和学说敬而远之。本文指出林语堂前期拒绝新人文主义的原因,同时着重探讨其后期文化思路与新人文主义理想暗合和会通的事实,力图昭示在空间转换的背景下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融合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