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西方消极文化的全球性扩张、信息霸权的威胁、文化产业的冲击等构成了对我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严峻挑战.同时,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为我国的文化外交战略提供了诸多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新世纪的中国应采取机遇战略、吸引战略、信念战略和弘扬战略,积极构建我国的文化外交战略,从而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主权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二战结束、冷战结束为界,东北亚问题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通过对每一阶段问题的具体分析,我们看到东北亚问题经历了内容由简到繁、对象国由少到多、程度由浅到深、范围由小到大和类型逐渐多样化的变化过程.东北亚问题在不同的国际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定内涵.  相似文献   
3.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农业产业化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台湾农业产业化开始级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为河北农业产业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对河北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制度的视角对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关于冲突与合作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制度是否在冲突与合作中起作用;制度如何减少冲突,提供合作的可能性;制度框架下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冲突还是合作;制度在冲突与合作中的前景怎样。这些观点各有侧重但都不能完全解释国际社会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无政府状态下一国外交政策应有三种不同取向。国家行为体的自我利益需求使该国在其特定文化观念中形成孤立与不结盟的外交倾向;国家行为体基于不同的认知形成不同的认知共同体,从而出现盟友与敌人的不同外交政策;国家行为体在认知上的超越及“属有性”个体差异则建构了合作与竞争的外交政策。这些不同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利益需求在一定时期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的阶级性与民族性、国家性与国际性、经济性、人民性以及主权和安全的核心特性等五种特性,并指出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后,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特性理论对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以下四种不同的行为体现进行了分析:现实主义的行为体现,即“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从属于国家行为体”;新自由主义的行为体观,即“国家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行为体,其他非国家行为体也发挥作用”;建构主义的行为体观,即“国家是主要行为体,但由文化建构”;“否定主权国家行为体,推崇非国家行为体”的极端的行为体观。笔者认为,对行为体观的多种理论范式的分析比较,有助于全面地认识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  相似文献   
8.
文化民族性是民族之间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文化民族性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而外交政策也反映了该国的文化民族性;不同国家的文化民族性对其外交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这种文化民族性也制约着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一个国家外交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时代、阶级、经济等因素制约之外,文化民族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文化民族性对国家外交的影响不能无限度地放大,要正确看待。  相似文献   
9.
参与式教学法一种强调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投入到"教"与"学"的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知识建构、情感体验以及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具有全面性、民主性、开放性、灵活性、合作性等特点。外语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教学中比较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有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在国际政治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也有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文化安全问题缘何突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趋势的加深,推动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东道国的本土文化;大量的难民产生,削弱了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文化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文化的安全性引起重视;信息网络冲击了国有的文化领域,思想文化受到威胁。文章从上述五个方面分析了冷战结束后文化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领域突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