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与加拿大两国在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各有千秋,但两国都将教师评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摆在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两国都将教师的评估过程贯穿于教师的全部教育及职业生涯,从而实现中小学学校教学的不断重塑。上述的教师评估计划的动因是两国政府所倡导的公共教育责任制的要求。本文将以对两国的教师评估实践和进程进行比较性的评述,来探讨国外中小学教师评估政策和体系实施的原因、意义和影响以及未来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在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泛读课程的名著阅读活动中引入同伴互评方法,结果发现:同伴在语言形式方面的批阅多于内容方面的批阅;同伴互评的正确率较高,而且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同伴互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阅读和撰写文章的认真程度。与教师评阅相比,同伴批阅没有明显的劣势。学生通过互评深化了对名著的理解,拓宽了思路;相互启发和督促,提高了写作水平,增进了彼此的了解,而且为未来的职业训练作了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自由教育现代化进程与女子学院以及其他男女同校制的大学院校的关系,有助于理解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变迁,女性对于这些课程的自我意识,女性在美国大学中的存在对自由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以及学术学习和职业训练在女子高等教育中的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男女同校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女子学院的未来角色是当代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议题。大学女性人数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校园文化的变化,也引起了人们重新思考女性应该接受怎样的高等教育。思考当代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将有助于看清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西方早期女子学院为不能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妇女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美国走在了西方女子高等教育的前列,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办和发展上。女子学院作为一种专门提供给妇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其特点非常鲜明。早期女子学院的创立和实践改变了整个高等教育的结构,并且作出了严肃对待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贡献。直至今日,女子学院仍是世界各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学外语教师转型成为教育研究者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帮助一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的一个要素。本研究以受过高校教育硕士学历培训的中学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学历培养与其教育科研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就此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在数量上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其特征和轨迹相比二战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男女同校教育制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实施,曾经作为女子高等教育领头羊的美国女子学院出现了数量和规模上的大幅缩减。女性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逐步普及,使女性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地位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此外,女性继续教育的理念也在这一时期推出并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学终身教职时钟暂停政策是终身教职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适用于教职轨教师因个人与家庭原因延长教职考查期.它体现了灵活的高校人才机制和家庭友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卓越性和多元化发展.终身教职时钟暂停政策动因是高校教职试用期教师,特别是女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低下,教职轨教师比例下降等现实矛盾;其理论依据是职业安全准则、社会性别理论以及同构化原理.基于对7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发现:政策内容涉及适用条件、延长时限以及申请流程;政策办法稳定、实施流程规范,但也有值得其他国家在未来改革中警惕的问题与障碍.  相似文献   
9.
面向卓越教师培养,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克服师范生教育教学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促进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深度融合,切实弥补师范生课堂准备不足的短板。基于微能力认证的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体现能力本位的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观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和传统教育思想两者之间的一个首要的和根本的区别。作为一位生命教育家,杜威强调儿童生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发展的,它是一个连续的自然过程,既包括身体的发展,也包括心灵的发展;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是儿童生命的发展,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体的潜能,因而不要在教育过程外去寻找目的;指出学校教育造成的众多浪费中,居于首位的是对儿童生命的浪费,因此教师既要认识他们在学校课堂上拥有新生命,也要注重儿童生命发展中的个性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