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教育   3篇
  202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设计发现,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定向,以书院制、导师制与宽松的专业选择制度为基础,构建了通专结合,面向学术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体系。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存在培养理念较为趋同、特色要素凸显不足以及过于依赖资源投入等问题。未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应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理念,探寻人才培养的特色要素,增强培养模式创新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
高校将论文发表作为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存在着权力属性界定不清、办学自主权与学生学位获得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权力属性模糊致使针对博士生论文发表要求的司法审查依据不明;相关法律的缺位导致难以对高校设置的论文发表要求与博士学位授予挂钩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并且,这种单一的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基于此,在国家层面应加快完善并出台新的学位法,明晰高校学位授予标准设置权的权力属性以及程序规范。高校应依法行使设置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的权力,完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回顾政策文本以及相关研究文献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发现,我国2000年以来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发展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关注外适性质量与学术本位阶段(2000-2010)、外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并重阶段(2010-2013)、走向内适性和服务型研究生教育质量观阶段(2013-2018)以及内适性、服务型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深化发展阶段(2018-)。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发展演变背后反映出来的逻辑是从“以销定产”的适应论到“以产定销”的超越论;质量评判主体由政府、市场走向利益相关者;政府政策主导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呈现自上而下的变化。未来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发展趋势是日益走向质量主体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