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创造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的时代赋予了基础教育新的任务,学校教育如何摆脱以应试为目的的“继承性”教育,而将目标转移到 “创造性”方面来,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这首先得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起主导性作用的教师问题。 学生的创造性与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自然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教师创造力的高低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非是等同的,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是决不容轻视的。可以说,有教师的主导性创造,才会有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因为,创造教育首先就得依靠教师的组织与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学生评价标准的采用,乃至于师生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教师职业枯竭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教师职业枯竭的致因与影响,并试图讨论利用终身教育资源建立教师终身教育机制,以较好地缓解教师职业枯竭问题。  相似文献   
3.
面向21世纪,成人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主体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教育手段网络化等等。传统的成人教育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办学模式、培养机制方面,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求学需求不相适应。为此,要树立大教育思想,从教育观念、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育手段等方面入手构建新型成人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4.
日益进入后工业社会中的现代教育与目前的教学改革构成了种种矛盾。如果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去考察,则不难发现,明显存在社会需求的超前与成人教育的滞后、人才需求个性化与教育培养程式化等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主要应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提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自我;提倡课外导师制,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从而达到科学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社区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学习化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构建学习化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从探讨社区教育与学习化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依托,探求发展社区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应该说,成人教育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已走过了近20年的辉煌历程,到今天,它已来到了一个决定自身前途命运的交叉路口,或者说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说“文革”十年给人才培养留下的空白着实让成人教育风光了好一阵子。那么今天随着全日制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多和各...  相似文献   
7.
论成人教育文化之缺失--成人教育质量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成人教育的质量令人担忧,我们从文化的层面剖析其原因,倡导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的成人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8.
教师职业枯竭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教师职业枯竭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现象所谓职业枯竭也称为职业倦怠或心理枯竭,是一种因工作深化和工作节奏加快而导致的生理、心理疲惫现象。国外学者Freudenberger和Maslach将“职业枯竭”界定为:个体无法应对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渴状态。教师职业枯竭表现形式多样:从职业的角度看,表现为教师自身知识的老化。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是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时积累的,彼时的积累到此时传授给学生,有些内容不免显得陈旧。而且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原来所学的东西几年之…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师教育素质的提升与继续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素质的缺失 为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素质的基本情况,掌握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资料,我们对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关于教师教育素质现状的调查".  相似文献   
10.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现在巳成为大家的共识,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押或是工厂企业的管理者,乃至一般的市民,如果聚在一起谈论教育的问题,恐怕就不会不谈到“终身教育”,这一术语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程度,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但“终身教育”的确切含义是什么?理论家们的解说却又是五花八门难有定论。本文无意介入概念的论争,只想借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捷尔比的解说来为本文立论。他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合;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杜区生活实现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与其他的解说相比较,捷尔比的解说其优点乃在于既有理论的概括性又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它给予本文的启示是:在终身教育的全过程中,明显地可区分为儿童、青年、成人三个阶段,而在各个阶段中,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该有什么不同?能不能从理论上把这种目的的内容高度地概括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