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时"普洱"地名的诠释均认为是哈尼语地名,经调查和考证,"普洱"地名应为古代种茶民族"濮人兄弟"的佤语名称;"思茅"的傣语名称为"勐拉"--即"腊人(茶人)居住的地方".基于这种考证,建议将"思茅地区"恢复称原来的"普洱地区"(或地区级"普洱市"),就可将普洱茶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统一起来,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与普洱茶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省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是普洱茶原产地和发祥地,普洱茶的种植历史和原生历史源远流长,茶树类型齐全,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活化石;普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思茅应打好“普洱茶文化”这张牌,逐渐把思茅市建设成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独特性且茶文化氛围很浓的“中国茶城。”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4月,云南省思茅地区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同时在思茅隆重地举行了有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出席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获得了圆满成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对边疆民族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就学术研究交流和文学艺术宣传方面对普洱茶文化的发展贡献及其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作一简要阐述。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一、学术研究交流对普洱茶文化的发展贡献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  相似文献   
4.
思茅地区澜沧县文管所征集到的"都督之篆"印,是清代杜文秀大理政权于同治元年(即壬戌年,公元1862年)铸造颁发的"都督"印,与当年回民起义军南攻今思茅地区有直接关系,印主人是率军攻打景东、普洱、思茅的蔡三都督蔡得春.此文物证据解决了一些回民起义军在思普区活动中的存疑和史实印证问题,丰富了云南近代史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澜沧民族宗教,既有原始宗教,又有外地传入的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原始宗教具有古老的典型性,只祈求赐福消灾;大乘佛教形成过政教合一的“卡些”制度;南传上座部佛教具有全民性,求自我解脱;基督教天主教为民国初期从国外传入,糯福教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述宗教对澜沧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带来过各种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对民族宗教及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使之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思茅地区在澜沧县邦崴村发现迄今地球上仅存的一株千年过渡型古茶树,经考察论证,具有重要文物价值。驯化培育过渡型古茶树的历史主人是古代濮人。邦崴古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古茶树,它的发现,解决了国内外学术界争论一个多世纪的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云南思普区古代濮人对祖国茶文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清代昆明大观楼长联 ,名扬四海 ,第一个明确夸赞评价长联的 ,是从云南思茅地区无量山下走出来 ,在省外担任巡抚、工部左侍郎的清官景东人程含章。他评价“孙髯翁大观楼长联 ,才雄气猛 ,为海内第一杰作”。评联后 ,他又从艺术上考虑去修改长联 ,未获成功。以往联坛中人对他 ,忘评联之功而责改联之过 ,是不太公平的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思茅市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普洱茶故乡。与普洱茶有关系的佛教,在思茅有:汉传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滇西北迪庆及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佛教修炼“禅定”时,以茶助兴,以茶敬佛祖,僧人受戒前后均饮用“受戒茶”。这些诸多佛事活动都离不开普洱茶。通过茶最终表达出佛家“明心见性”的道德现。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均属普洱府,泛称"思普区".昔日作为"思普文化"所修的地方志<普洱府志>就合写在一起.笔者研考统计,明清时期,思普区先后修纂过府志、厅志、县志16部;民国时期,先后修纂过思普志稿、沿边志略、行政区概况、县地志、县志稿、县地志资料、翻译泐史、宣抚史等22部.笔者对修纂年代、编修纂者、篇目内容、版本流传、辖地变化、史料交差等,作了系统研究梳理并作考说,对"思普文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思茅地区是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的祖国西南边陲。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但由于地处极边,交通不便,开发较晚,文化较之内地落后,历史上曾被称之为“蛮荒之地”。然明清以来,科举制盛行,思茅地区能写古典诗词且有成就的文人学士亦不乏其人。在清代的《普洱府志》、《威远厅志》、《他郎厅志》、《思茅厅志》、民国《景东县志稿》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