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
法兰克福的另一副面孔——论大众文化与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追溯从16世纪到19世纪后期围绕艺术与娱乐问题所进行的讨论,并选取每一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者杂志进行考察,由此提炼出大众文化论争史的脉络,为当代大众传媒研究提供广阔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use of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has been lagging behind in the German educational system in comparison to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When this lack was realiz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90s it had quite a “shock-effect” but one of the healthy kind: Since then numerous public and private initiatives have been started to advance the use of technology in schools, higher education, and in vocational training. At 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evel, there is a trend towards connecting online and offline courses. Also, it was understood that it is not enough to just provide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technology needed but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has to be accompanied by profound systemic and structural changes. Thus, there is great hope that the us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will fuel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at all levels needed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pupils and students to act as responsible and media-literate citizens in a modern world.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社会     
在大众文学等通俗文化的发展影响下,由历史及文学分析占据主导的传统学院学科受到了冲击。因此,对高雅文学或通俗文学进行社会学的解释就成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应通过分析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寻找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FORMSTEIN     
  相似文献   
5.
诠释哲学认为,我们总是已经置身于同世界、他者与自我的关系之中,这些关系可以被刻画为诠释关系。诠释由此被拓展为哲学讨论的基本词。在语言、理解、时序和真理这四个方面,诠释活动都至关重要。与真理问题相联系,诠释哲学力图借助作为诠释关系的真理,超越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升华和自然主义的还原之间由来已久的对抗。  相似文献   
6.
诠释哲学是当代哲学的最重要发展之一。阿贝尔立足于普遍诠释哲学的视域,展示出许多受人瞩目的开端和新颖的立场。诠释,是阿贝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在勾勒与诠释概念相联系的问题史时,也将诠释哲学纳入到哲学—历史的发展脉络里去,以此来进一步明确这个进路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1990年9月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已经两度修改:第次修改稿於2001年月27日通过,最近的第二次修改稿,  相似文献   
8.
9.
10.
为打破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边界,欧洲各国于1999年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由此启动了博洛尼亚进程。目前,欧洲各国教育部长们在推动旨在促进学生流动的学习项目方面达成了共识,一方面,吸引欧洲以外的学生到欧洲国家修读学位项目,另一方面促进欧洲内部的短期学生流动。虽然该政策的效果评估面临各种问题,但有些大体趋势依然可见。首先,博洛尼亚进程有助于促使欧洲以外的学生到欧洲学习,但对促进欧洲内部的学生流动作用不大。其次,到毕业为止,学生频繁向外流动的情形超出了很多学者的预期,但也因国家而异。最后,由于学生流动的排他性式微,其价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