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研究目的]系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障碍是“十四五”时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应在全局把握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然而既有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关键核心技术及其突破的讨论相对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界定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内涵、特征和类型,剖析了关键核心技术障碍的突出表现和国内外成因,探讨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背景与形势、方向与重点、机理和路径。[研究结论]研究构建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整合框架,并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目标体系构建、主攻方向选择、攻坚力量部署、激活机制重塑、攻坚稳步推进五个体系化维度明晰未来进路。研究结论既能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文献的发展,又为政府制定政策、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作为创新领域广泛运用的评价指标,不仅刻画出全球创新能力发展概况,还充分体现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梳理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1—2022创新能力数据,剖析全球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和中国创新能力总体格局,揭示中国创新能力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中的优势、不足与成因,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分析,深挖内在原因。结果表明:(1)全球创新能力发展呈现欧洲地区领跑、北美地区并跑、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跟跑等特征。(2)中国综合创新能力发展趋势良好,但创新投入中存在制度支柱尚有欠缺,人力资本和研发激励尚需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尚需完备,创新产出中存在创意产出尚有不足等问题。进一步从细分指标看,中国凭借人口规模、后发国家优势和举国体制等在规模体量和数量类指标优势明显,但在生态、教育、市场和商业运行模式以及创造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3)中国创新能力在制度、人力资本和研发、市场成熟度与其他国家存在差距,但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方面差距不明显。结论丰富中国创新能力评价、差距比较的相关研究,并为政府助力中国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设知识产权强国需要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加快转化效率,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严重制约企业的积极性。基于全链条保护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逻辑,划分全链条保护、全链条闭环保护、知识产权生态系统保护三个阶段,系统剖析各阶段的演化过程,揭示各阶段知识产权保护逻辑的内涵、关系和边界,提出要超越对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线性递进认识,以闭环和生态系统为视角构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逻辑框架,实现企业知识产权从全链条保护到全链条闭环保护,再到知识产权生态系统保护的能力跃迁。  相似文献   
4.
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处于从传统制造向数字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研究数字经济如何驱动装备制造业升级对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上市企业100强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外部环境、内部能力以及链接内外的战略与组织三个维度提炼出九个关键影响因素,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其对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作用。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内部能力、战略与组织均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升级具有路径影响,按照这三个因素的作用形式,将装备制造业企业升级路径划分为内部推动升级模式、外部促进升级模式、内外部融合升级模式三种类型。研究提出,要从优化外部环境、强化内部能力、重构战略与组织等方面持续加强,以推进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对企业战略性知识披露的影响,以110家医药类和通信设备类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都促进企业战略性知识披露,但探索式创新的作用更加显著;探索式创新对企业战略性知识披露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行业差异,而利用式创新对企业的战略性知识披露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技术多元化正向调节探索式创新对企业战略性知识披露的影响.结论 拓展战略性知识披露的适用边界,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运用战略性知识披露保护成果和获得优势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背景下,龙头或领军企业牵头创新团队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前沿引领技术瞄定的新型使命型科研联合攻关模式,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障高质量科技供给,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以2000—2019年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为研究样本,采用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及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合作的基本特征、网络结构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发现:随时间推移,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合作项目逐渐增加;牵头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而民营企业占比逐渐上升;合作类型以“企业—高校”为主,科研院所作用有待提升;技术领域呈现明显阶段性特征,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合作网络逐渐形成基于“业缘型”的核心集群,长期核心创新主体在稳步增长;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合作网络时空分布符合等级扩散和接触扩散规律,时空发展向“亲缘型+地缘型+业缘型”模式演化。应分别从政府与企业层面进行持续巩固与加强,以发挥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在市场需求、集成创新和组织平台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