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冰冻圈的定义与分布并详细地讨论了冰冻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的相互作用,本文最后还对冰冻圈今后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中旬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一步唤起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密切关注。虽然气候变化已从科学问题演变成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但科技界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毋庸置疑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基于自身的研究成果,就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学术见解,提出未来需要着重研究的科学问题和有关部署等。  相似文献   
3.
竺可桢院士是我国近现代最卓越、影响最深远的大科学家、大教育家之一。2010年3月7日是竺先生诞辰120周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纪念竺可桢先生具有特殊的意义。竺先生自1921年在南京前东南大学创  相似文献   
4.
我国边远地区大体包括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贵州以及四川西部山区、陕西的陕北、黑龙江北部等十一个省、区。这些省、区面积广大,土地辽阔,而人口较少,气候条件较差,科学文化落后,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尽管历史上有过灿烂的文化,解放三十多年来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和我国东南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志士仁人,奔赴边远地区,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立下了不朽功勋,名彪史册。在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有大批干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为排放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出现的全球变暖趋势越来越显著,20世纪90年代是1000年来最暖的10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21世纪终将升温1.5~5.8℃,其中中国温度可能平均增加2.7℃。全球变暖驱动蒸发旺盛,海洋蒸发加强后,输送到陆地上的水汽增加,而陆地主要是湿润地区蒸发加强也增加了空中水汽,这就为降水量增加创造了条件,专家估算到CO2加倍时,水循环加快,陆地降水量将平均增加8.5%左右,但是降水量与温度关系是非线性的,增加的降水在何地,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近得知新疆降水量有显著增加,它有利有弊,好处是水资源量增加,干枯的湖泊因来水多而水位上升扩大,沙漠区植被有所改善,而沙尘暴减少;坏处是降水增加突然,多数是暴雨洪水,淹没农田,冲坏铁路、公路和一些水库,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学院青藏创新研究项目负责人郑度院士主编的科学专著《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已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3年9月精印出版,这是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30年来的一项最重要的成果。全书共420页,61万字。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高原,其复杂的形成过程、隆升中对全球气候与环境特  相似文献   
7.
台湾面积约3.6万km~2,相当于浙江省的 1/3,人口2300万,可说是地狭人稠,自然条件是山多平地少,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47%,1000米以下的坡地面积占27%。地震活动强烈,又多台风大雨,地势陡峻,土壤浅薄, 河流短急等不良条件,带来了严重自然灾害。但位处亚热带、热带,自然植被覆盖较好,现代工业、农业比较发达。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建立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我有幸在1954年担任拟建的生物学地学部副学术秘书,在兼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竺可桢副院长的领导下,做有关地学方面的具体工作。以下就参加 1956-1962年的十二年科学规划制订工作作一简要回顾,以示对学部成立40周年的庆贺,同时供全国正在进行的“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竺可桢教授是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家、教育家的楷模,贡献卓著,品德也极为感人.他一生工作涉及许多学术领域,而对气象学与地理学用力最多.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项目首席科学家孙鸿烈:青藏高原第一期(1973—1992年)的研究,是以路线调查和积累资料为主。第一期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先后考察了西藏自治区、横断山区(川西、滇西北和藏东)、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区(藏北、青南和新南),陆续完成了60余部涉及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研究报告,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系统的科学依据,并对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做了初步研究。其中关于西藏自治区部分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