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绍博  段伟  秦娅风  邓昭 《资源科学》2022,44(5):1079-1089
当前,汛情、疫情等突发事件对于交通站点的影响愈发明显,作为当今旅客跨区域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高铁网络的连通性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基于此背景,本文以高铁网络相对完善的长三角为例,通过模拟连续节点失效、单个节点失效情景下网络特征值的变化,揭示其网络的脆弱性特点。结果发现:①长三角高铁网络已形成层级结构明显、社团组织结构清晰的网络化结构,同时整体呈现“小世界、多中心”的复杂网络特征。②当度值排序前20%、中间20%的节点失效时,高铁网络结构变得更加松散,节点间联系中转的次数明显增加,直接联系和相对可达性水平明显降低,网络呈现较高的脆弱性。而当度值排序后20%节点失效时,高铁网络结构变得更加紧密,网络集聚水平有所提升,节点间联系中转的次数有所减少,对整体网络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③单个节点失效背景下,高铁网络受冲击程度相对可控,基本可以维系高铁网络的正常运行。但不同节点对于高铁网络的脆弱性影响呈现明显的异质性特点,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节点失效背景下网络呈现较高的脆弱性,而宿迁、泰州、马鞍山、淮北等周边城市节点失效时对网络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未来,应立足高铁网络脆弱性的空间分异特征,针对性的布局应急处置设施、谋划替代通勤线路、打造高铁互联互通联盟等,提高长三角高铁网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郭建科  郭姝  秦娅风  梁木新 《资源科学》2020,42(11):2145-2157
中非海运网络既是国际航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保障中非贸易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8年、2008年和2018年3个时间断面的中非航运集装箱数据, 深入探讨“海上丝路”背景下中非航运网络格局和其演化特征并揭示中非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整体看网络复杂性增强,中非港口联系广度与强度明显提高,“小世界”和无标度特征明显。网络呈现“纺锤形”结构,网络尚没有形成一体化的轴-辐结构;②从网络节点发育及功能分化看,国内港口较为稳定,上海、宁波和深圳始终处于中非联系的前三位;新加坡、巴生港在中转港中占据主导地位;非洲港口出现明显的迁移,南非、北非、东非、西非各形成了区域性枢纽港,但没有形成具有大洲层面整合作用的枢纽港;③航运中间性是中国与非洲地缘经济联系的重要推动力,航运邻近性对中国与非洲地缘经济联系作用显著,航运直达性对中国与非洲地缘经济联系的作用有限。中非友好互助历史悠久,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非地缘经济联系的加强,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与优化海运结构以提高对经济合作与联系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