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2篇
  2017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1.
何越磊  姚令侃  苏凤环 《科技通报》2006,22(4):519-523,552
简述了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多重分形原理方法,介绍了大尺度的非均匀沙堆模型实验,并表明其呈现出自组织临界性特征。并对沙堆系统的时空分形结构进行分析计算.确定了广义维数和奇异指数,得出多重分形特征谱。为研究沙堆的演化提出了多重分形动力模型。最后阐明了采用多重分形方法进行散粒体自组织临界性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发育现状与未来关注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强烈、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敏感多变,是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冰湖溃决、山洪、雪灾、干旱和冻胀融沉等灾害的多发区。受区域地质构造、地形条件、水文气象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的分布呈现为沿断裂构造带密集分布、沿深切的高山峡谷区成带状分布、地带性分布、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区集中分布的特征。灾害活动呈现高强度与高频率、突发性、季节性、准周期性、群发性和链生性的特点。在气候变暖与地壳运动活跃的环境背景下,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的危险性逐渐加剧,灾害风险也会随着人口数量和社会经济水平提升不断增加。进而分析了当前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成灾机理、灾害防治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成灾因素变化与灾害发育的区域规律、自然灾害动力学过程与灾变机理、气候变化与地震耦合作用下的巨灾演化规律、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适宜高寒区特点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关键技术等未来应该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需要开展的相应工作。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区的城镇乡村、道路交通、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土资源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破坏。本文初步分析地震发震机制及其影响,同时对次生灾害、灾情进行初步的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