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誉,它的强烈隆起是近200万年来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不仅对高原本身,而且对毗邻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作为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研究领域的天然实验室,它一直是中外科学家十分关注的地区。青藏高原的主体在我国境内,揭开青藏高原奥秘的重任必然落在中国科学家的肩上。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 ,其发展趋势是 :和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 ,拓宽实践应用研究领域 ,实验地理与技术手段现代化 ,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等。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 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球信息科学、技术与数字地球研究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 ,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为协调人 地关系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王秀红  郑度 《资源科学》1999,21(6):38-42
在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探讨了高寒草甸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问题———草畜矛盾和草地退化;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人工和半人工草场的建立、草场的用养结合、合理处理畜牧业与其它各业的关系,和加强人才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抵横断山区,北边是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边是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面积约240×104k m2,占我国国土的1/4.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青藏高原作为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占有特殊席位,并且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区域响应明显.因此,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对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文明。然而,存进入21世纪之初,人类社会面临着控制人Lj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以及促进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处理好人地关系。因此,学习地球科学知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认识地表自  相似文献   
6.
论青藏高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历史时期人口波动较大,自50年代以来,人口总量增长速率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其原因主要是高出生率导致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造成。青藏高原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以年轻型人口为特征的快速增长趋势将持续较长时期,未来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增大,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不可能供养一个迅速增长的人口;人口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成为制约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宗教文化对社会经济现代化具负面影响。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以及对传统文化改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度 《资源科学》2004,26(7):1-6
该文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角度,讨论了长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问题,如土地退化与整治的地域分异,开发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山区坡地的改良与利用,水土保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主要退化土地类型的形成与温度、水分条件以及自然区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自然条件来规划土地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拟订防治土壤侵蚀的综合整治对策与措施。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森林砍伐、陡坡垦殖、过度放牧以及工矿、道路的开发与修建等是长江上游山地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过度垦殖,往往伴随着林地减少,陡坡垦殖酿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主要物质来源于耕地。长江上游地区坡地多平地少,坡地是流水侵蚀可以发展的部位,也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坡地的改良和利用既指退化土地的整治与恢复,也指坡荒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在这一地区,应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凭借速生植物采用复合农林业途径,以提高其持续生产力。由于篱笆植物与田间作物组成农林复合系统,活篱笆不仅是控制坡地土壤侵蚀的措施,它也是土地利用类型的一个组分。以四川宁南为例说明,应当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山区水土保持,即退化环境的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是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自然环境变迁、生物区系起源、自然地域分异及演化趋势等重大问题的关键地区。过去对该地区研究程度低、资料积累较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于1987年把“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立为重大项目。该项目包括4个子课题:1.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各地体的地质特征、碰撞机制与东特提斯的演化,2.晚新生代以来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的隆起过程及自然环境变化,3.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生物区系的特征、形成与演化,4.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区域分异及演化趋势。计划5年完成研究项目,现已进行了3年野外考察,取得大量样品、标本和资料数据,许多问题有了显著的进展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21世纪议程旨在从整体上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不是个别学科,某些部门或地区所能完成的。它  相似文献   
10.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是自然资源部的基础性、公益性工程,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职责的重要举措,为系统、全面认识自然资源变化规律、预判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重点工作主要包括:第一,充分考虑多学科融合,做好顶层设计;第二,继承和发扬青藏科考精神,打造一支吃苦耐劳、稳定的观测队伍;第三,充分考虑森林、草地等不同资源之间的耦合,依托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加强综合研究;借鉴国内外生态系统观测经验,利用现代化手段,科学搭建多尺度网络;第四,打破壁垒形成合力,探索不同观测网络、单位之间合作机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第五,明确核心任务,坚持点-线-面结合;第六,探索多部门合作,试点示范先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