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各国文化   4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1.
在革命老区——遵义这片热土上.从咸同起义到辛亥革命直至抗日战争.多次发生轰轰烈烈的重大革命事件.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仅抗日战争时期保留下来的重要革命史迹即有浙江大学湄潭旧址、桐梓天门河水电厂和桐梓海军学校旧址。这些富含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抗战物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60年代初,湖南籍的苗族学生吴正光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毕业,便到素有"民族文化沃土"之称的贵州高原工作,至今近50年。春华秋实,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他先后编著《贵州古建筑》《贵州侗寨鼓楼风雨桥》《贵州的桥》《郎德上寨的苗文化》《青岩镇的建筑文化》《郎德苗寨博物馆》《青龙洞民族建筑博物馆》《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贵州》《沃野耕耘:贵州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等专门著作。  相似文献   
3.
苗岭南麓,都柳江畔,侗寨风情,分外迷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角黎平、从江。榕江三县的侗族人民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古代遗风,被中外旅游者视为不可多得的好去处。侗族自称“干”,是古骆越的后裔,历史上曾被称为“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僚”、“他传”、“闹人”、“洞蛮”、“洞苗”、“洞家”、“洞民”等等。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毗连地带,其中贵州人口最多,目前约有150万。黎江、从江、榕江是贵州侗族的主要聚居区。当地侗族与湖南通道、广西三江、融水、龙胜一带的侗族同操侗语南部方…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贵州省苗岭山区的苗族同胞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铜鼓。问其铜鼓为何代遗物,回答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对于他们来说,铜鼓铸于何时并不十分重要,至关重要的是,如果塞中没有一面铜鼓就意味着不是一个安全的苗寨。有了被他们视同祖宗、视同太阳、视同农耕、视同渔猎、视同畜牧、视同繁衍的至高无上的铜鼓,一切都称心如意了。铜鼓与祖宗铜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铜鼓本身也就代表着祖宗。祖宗是备受尊重的,因此,铜鼓也跟祖宗一样受到尊重。负责保管铜鼓的人家,其户主必须是德高望重的寨老。而且,其家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和睦的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