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各国文化   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年人朝气蓬勃,思想敏锐,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古往今来,许多重大的学术成果都是青年人的贡献,我们不该妄自菲薄。但是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要注意基本功的训练和基础知识的积累,不但在本科生阶段需要打基础,而且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乃至当了教师后也还要打基础,这方面要下大功夫,锲而不舍。有的青年朋友急于求成,一心想着快点写几篇论文出来,而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七年秋天,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全国城乡不胫而走:中断了十一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要恢复了! 消息传到汴河,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恢复高考?恢复那十一年前由中央文件正式宣判死刑的高考?几年前,据说曾悄悄地恢复过高考,但不久报上就登出了“白卷英雄”的先进事迹,又一次宣判了高考的死刑。从那以后,上大学靠“推荐”和“选拔”,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突然间又要恢复考试了呢?  相似文献   
3.
陆游是学术成就很高的学型诗人,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书斋里度过的。陆游的诗歌虽以爱国主义主题称,但是其学形象也在其诗中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诸如他对书的痴迷、治学之刻苦、读书之范围、读书之目的等,都写得生动细致,元气淋漓。诗歌中展现如此鲜活的学形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与学生谈心,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与学生谈心若要取得最佳效果,就应当把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而采取恰当的谈心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与语文(作文)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当我与本刊的小读者处于同样年龄的时候,我对语文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对数学来得浓厚,我做梦也没有想过将来会当语文老师。让—个本来不想终身与语文为侣的语文老师来谈语文学习,也许更能说明语文的重要性,不知这是不是编辑先生向我约稿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1979年秋,我考进南京大学中文系,在程千帆教授的指导下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那时我国的学位制度尚未建立。研究生与学位没有关系,所以没有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名称,统称研究生。但是就在开学典礼上.匡亚明校长讲话时透露了一个消息:国家正在制订学位条例,不久就会颁布实行,并鼓励我们成为首批硕士和博士。  相似文献   
7.
1962年,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诞辰1250周年.就在这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杜甫名列其中.我们平常提及杜甫,映入脑海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诗圣"的美誉.我们早已习惯了作为文学家的杜甫,习惯了从文学角度评价他的一生.但是.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诗圣"这一称号,是否仅仅是针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言?它是否有超越文学层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学风的问题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从“学风不正”到“学术腐败” ,丑闻越来越骇人听闻 ,引起的指责也越来越严厉。虽说有许多正直的学者一直都在默默地耕耘 ,整个学术界也并没有成为一潭浊水 ,但是这种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情形决不能成为我们对学术腐败掉以轻心的借口 ,理由有二 :首先 ,学术乃天下公器 ,任何个人的学术活动都是整个学术界的组成部分 ,正如局部细胞的坏死终将导致整个生命的危险一样 ,部分人在学术活动中的不正当行为终将败坏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声誉 ,我们必须对学术界腐败现象保持足够的警惕 ,正直的学者不能满足于…  相似文献   
9.
在所有的人文学科中,中国语言文学应是中国大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级学科。所谓中国语言文学,便是被称作"中文"或"中国语"的汉语、汉字,以及以汉语、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文学。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便是用汉字书写的大量典籍,所以即使是研治经学或史学,也必须由小学入手,而所谓小学,也就是古代的语言文字之学。又由于在现代以前的中国人并没有严格的学科分类概念,中国人一向是文史哲不分  相似文献   
10.
<正>我最早读到的古诗是写在一把芭蕉扇上的。那时中国的家用空调好像还没有出现,电扇也尚未走进寻常百姓家,每逢挥汗如雨的季节,芭蕉扇便是人们唯一的消暑用品。父亲的那把扇子更是与众不同,它的边上镶着蓝布,中间还熏着几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