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体育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1.
以某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经过试验干预后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对2种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男大学生体育情境兴趣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经过10周的运动干预,"羽毛球+耐力跑(3000m)"运动干预方式对男大学生在挑战性、愉悦感和总体兴趣方面影响效果显著优于"太极拳+跳绳"运动干预方式组;但在新颖性方面影响效果显著差于"太极拳+跳绳"运动干预方式组;在挑战性和注意力方面,2种运动干预方式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技能+体能"类的运动干预方式在挑战性、愉悦感、总体兴趣方面效果显著优于"技术+表现"类运动干预方式,启示我们在提高男大学生体育情境性趣时应尽量采用"技能+体能"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试验探讨不同等级羽毛球运动员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对非目标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不同等级羽毛球运动员,其中专家组8人(运动等级国家健将级),新手组8人(某体育学院专选班大学生),采用多目标追踪(MOT)范式、点探测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探讨不同等级羽毛球运动员对非目标的抑制机制。结论:不同等级运动员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等级运动员对于探测刺激的觉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新手组和专家组在不同区域探测刺激的觉察率都是不同的,并且具有显著的位置主效应;专家组与新手组在判断不容易混淆的非目标时,抑制机制相同,即全部为基于客体的抑制;专家组与新手组在判断容易混淆的非目标时,抑制机制不同,新手组的抑制机制为基于客体的抑制占据优势,而专家组的抑制机制为基于特征的抑制占据优势。意义:通过多目标追踪范式引入点探测技术,区别不同等级羽毛球运动员多目标追踪正确率与点探测觉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能够区别不同等级羽毛球运动员对非目标探测刺激抑制的差异,并为产生的差异进行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