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对一、二年级学生实施健身课程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又对高年级学生(不上体育课)的体育价值观念、参与健身活动的现状、体质健康水平进行了跟踪研究,旨在对健身课程的教学效果作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2.
1 完善健身课程 (选项体育课教学内容 )表 1 实验班学生选项体育课教学内容类型重点技术教学明确基础配合了解战术配合素质练习篮球选项课(1 )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2 )原地持球突破技术(3)体前变向运球技术(4)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技术(5)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技术(6)个人防守传切配合策应配合掩护配合穿过、交换配合攻守人盯人战术配合攻守区域联防战术配合排球选项课(1 )侧面下手发球(2 )正面上手发球(3)双手垫球(4)双手上手传球(5)正面扣球“四二”配备“五一”配备“中一二”“边一二”“心跟进”“边跟进”武术选项课(1 )基本功练习(2 )…  相似文献   
3.
本期在健身研究栏目中 ,重点刊发山西农业大学《健身课程探索与实践》论文。为了让读者更清楚的了解到他们实验设想———实践过程———成果分析与报告的全过程 ,现将他们的实施方案一至四全文刊登出来 ,希望读者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健身课程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我校健身课程的实施方法和实验效果,证明健身课对增强学生体质效果明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能力,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连续10年对山西农业大学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课课练”的教学手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课课练”不但可行性强,而且对增强学生体质有显著效果,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把体质测定的数据转化变活,直接为学生增强体质服务,作者运用离差法,制定了“体质对照表”,在学生中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 目前,室外体育场划线的主要器材是灰壶和漏灰器,使用时费工、费力、工效低。用灰壶划线粗细不匀,漏灰器装灰费工,线也不容易划直,我们试制的划线车,经过五年的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一、用料: 1.薄扳—2mm (0.75mx0.24m) 2.焊管 (φ20mm 2.45m,φ15mm 0.20m) 3.铁皮—0.5mm (2.40mx0.22m) 4.钢筋 (φ12mm 0.45m φ6mm 0.45m) 5.铁丝网 (4目 0.3m×0.15m) 6.橡胶轮 (φ200mm 2个) 二、制作: 1.用铁皮制成0.5m×0.2m×0.2m的灰箱,灰箱底留0.3m×0.05m的漏灰口.灰口侧打8个螺拴眼(如图—1)。将铁丝网装在箱底(如图—2)。 2.用薄板制成0.5m×0.05m×0.0 5mU型车座  相似文献   
8.
梁定邦  王文清 《体育学刊》2000,(2):10-10,12
教学思想的转变必须落实为教学内容的转变 ,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改革的目的。否则 ,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实施方案二、三重点是构建健身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 ,通过实验教学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脱节、研究和应用脱节的弊端 ,将研究成果自然地转化 ,并直接为教学服务。1 构建健身理论知识体系实验组二年内除完成 1 2学时理论课教学任务外 ,课外开设四次健身知识讲座。1 .1 组织编写健身知识讲稿 ,内容为 :①健身教学与素质教育②健身教学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③健身教学与终身体育教育④健身原理、方法及效果评价1 .2…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 ,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健身的参与、健康程度、生活方式和事业成就。然而 ,传统的运动技术教学的结果是体育课程结束 ,学生的体育生涯自消自灭 ,体育活动急剧减少 ,结果是三四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比一二年级差 ,毕业后的体质比在校时差…… ,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在体育刊物上已有多次报导。正是为了突破运动技术教学观 ,教育工作者和体育界同仁才潜心创建健身体育课程。本课题实施方案之二三 ,是完成了一二年级学生上体育课期间的实验 ,那么 ,高年级学生不上体育课时 ,他们学到的健身知识与方法 ,是否…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将体育教学过程中观察到的学生心理状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学习动机、情绪和意志、思维和气质、能力、兴趣和注意以及“逆反心理”等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心理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途径,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