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灰色关联与多元回归对大学生体育达标成绩的比较分析研究,找出各个单项相互间的关系及在达标总成绩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对总成绩的影响,从而在以后的体育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对加强相应素质的锻炼,同时指出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法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1.散打教学与训练中的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教练与队员,高伤害率阻碍教学与训练的进程。1.1散打教学与训练安全指导思想与原则散打教学训练保证安全的思路应是:遵循武术技击规律,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方法,限制散打技击的伤人后果;尽可能多地继承保留武术技击技术,吸收世界各民族可以为我所用的技  相似文献   
3.
1、反馈原理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反馈原理出自于控制论,反馈是输出信息的一部分,而这部分输出信息必须再返回到输入信息中去,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体育教学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通过反馈信息实现对教学的控制,反馈作用是保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获得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4.
1.赛前训练的任务 赛前训练阶段是决定运动员成绩诸因素的优化与协调阶段,其任务不在于继续提高运动员的机能能力和训练水平,而是把已经获得和具备的运动技能,通过赛前强化训练表现出来,促使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完善比赛能力,并使影响专项成绩的各训练因素趋于平衡。形成最高竞技能力,保证运动员在重大赛期创造最高专项成绩。[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源于国外,以各种野外活动为特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锻炼价值和社会价值。野外生活生存实践活动是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生活生存技能、野外活动常识及身体素质等课堂教学和练习后,让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综合训练的野外演习活动。在陌生的野外环境,所有的活动与生活都必须按照事先计划的方案,通过组织完善的指挥与监控体系,依靠团队的指挥、协调与援助,克  相似文献   
6.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身体素质是体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必然会影响体质的增强。目前学生体弱多病,身体肥胖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达标成绩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严重影响学生体质的增强。针对目前体育教育的形势,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法对男学生达标成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抽样调查分析 ,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提出一些建议 ,以期为高校体育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源于国外,以各种野外活动为特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锻炼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几年开始出现在部分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体系中,它将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扩展  相似文献   
9.
论“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式启动,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件大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全面适应"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目标要求,采取以下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改革和完善体育课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体育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一、拓展训练的起源与现状 拓展训练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当时盟军在大西洋的物资供给线屡遭德军潜艇袭击,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少数人得以生还,后经军方救生专家研究发现,生还者不一定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是具备坚强意志、良好团队精神和丰富海上求生技能的人员。于是1941年在英国成立了第一所“海上生存与训练学校”,用以训练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技巧,并以“Outward Bound”为其商标,中文译为“拓展”或“外展”,寓意为一艘孤独的小船离开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暴风雨的考验,接受一次次挑战,战胜一个个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