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体育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秋梅 《考试周刊》2010,(35):195-196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运用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认为,在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最重要的环节是充分运用好语文教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因此,在实施初中语文新课程,使用初中语文新教材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归纳,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要加强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充分挖掘文本,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要巧妙运用教学方法,突破常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西北师范大学健美操队和2012届健美操专选组学生及教师的调查,就健美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我校健美操队训练中的心理训练问题及手段、方法,为我校健美操队的科学训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音乐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是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多年来,音乐课在人们的观念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娱乐和消遣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是陶冶情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另外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育功能。 人们所认识到的这些音乐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只是音乐教育的“副产品”,人们把音乐教育只是作为“其他学科”,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纯属认识上的误区。音乐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音乐教育同样有其自身的目的和价值。音乐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基础教育的课堂,应当属于智育的范畴,而不应当用美育来淡化  相似文献   
5.
一节令人赏心悦目的优质课,一份设计精巧的教案,都离不开板书的设计与运用。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也许就是这一原因,音乐课的课堂教学中板书用得比较少,因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音乐课堂的板书跟其他课堂的板书同样重要。 除了同样具有突出讲授重点,区分内容主次,勾勒教学思路,明示知识脉络,以强化学生理解记忆,加深印象,便于学生记录等一般教学功能外,就音乐学科特  相似文献   
6.
深化硬件课程改革 切实提高动手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计算机硬件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科学完整的硬件课程体系,探索出了"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系列化硬件实践训练模式。实践证明,教改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贯通融合式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观培养,以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从重构优化课程体系、贯通融合知识结构和"多层次+一体化"综合实践平台构建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将相互关联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等核心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从总体上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形成具有复合型、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该课程体系自实施以来,通过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对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要想上好音乐课,首先必须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比较透彻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重点、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既能从整体上安排好教学时间和进程,又能在上每一课时都能从总体目的出发,处理好前后知识与训练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介绍了嵌入式系统的发展阶段及其实践教学特点.就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探讨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定位和特点,阐述了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的大背景下,本科高校普遍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存在课内教育时间较短、课外专业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亟须构建卓越工程师课外专业教育体系,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通盘规划、系统设计。文章对卓越工程师课外专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标准、内容体系、运行模式和激励、评价机制等进行探讨,并提出构建课外专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