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体育   12篇
  2003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仁祥 《体育科研》2003,24(5):52-55
身体,是人的生命活动主体,也是武术运动的主体。武术运动,是一项徒手或手持器械,以肢体各部位体势运动变化,与意念、呼吸、劲力相结合形式的综合性全身性运动。武术套路的势式动作和技法变化,都是由肢体体势动作变化而成。因此,武术运动对身体各部位体势,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等方面。行势走架,动静、开合,站立、走转,进退、起落,闪展、腾挪等,都有严格的体势变化要求。要想练好武术,教好武术;要想提高武术技艺,就必须十分清晰了解身体各部位正确体势的要求与运用。这就是武谚所说的“明三节”,同时武谚还用“三节不…  相似文献   
2.
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基础功法的每一动作,对身体各部位姿势都有特定的要求,分述如下: 头要求头正,即头部端正,不歪斜,不倾仰不摇晃;头顶(百会穴)自然向上,轻轻提顶,似头顶一满碗水。所谓“虚领顶劲”,又叫“顶头悬”。  相似文献   
3.
2、父系氏族社会雏形武术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部门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妇女成了附属的劳动力,从事家内劳动。男子的权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升,使妇女逐渐失掉了过去那种崇高  相似文献   
4.
眼部功法眼为人体七窍之一,素有“心灵窗口”之称。成语“画龙点睛”就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眼的传神会意的重要作用。戏剧俗语:“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这充分地说明了“眼神”运用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2)神话、传说中的武技神话、传说是人类社会“童年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的一种幼稚的认识。最早的神话、传说产生于原始社会,但见之于记录却比较晚。现在古籍中记载的神话、传说大多数是记录者根据当时群  相似文献   
6.
(一)、扫肘(亦称“盘肘”) 预备姿势:并步抱拳,直体站立。动作说明: 动作1:上身左转90度,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内旋,拳心向下,拳面朝里;右臂屈肘,以肘尖尺侧向左侧前上方横击,肘尖与鼻齐,左拳抱腰不动,眼视前方(图17)。  相似文献   
7.
拳术简称“拳”。是武术徒手技法的总称。原始社会,“人民少而禽兽众”,人类只能依靠自身的本能抗御禽兽的侵犯,如用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跌扑、滚翻等动作,与凶猛禽兽进行搏斗,这就产生了最原始的徒搏拳技法。原始人类还用这种原始的拳技,训练儿童和狩猎人员。这种原始的武技传授方法,为后世的传武者所沿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背拳传统名拳之一,又称“通臂拳”。通者,劲力通贯于全身肢体也;背者,腰背、脊背也。通用腰背的劲力,贯透于肢体,进行抡臂拍击的运动,是通背拳的技术特点。技法特点:势式动作大开大合,连环密集;探腰拔背,放长击远;出手为掌,点手成拳;甩膀抖腕,立伦成圆;冷弹柔进,坚韧交错;拍击轻快,声音响亮;鹰目猿神,  相似文献   
9.
名称与内容武术是起源于我国的历史极为悠久的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内容丰富,异彩独放,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练习武术能够增强体质,锻炼意志,掌握格斗技能,并能给人以类的艺术享受,深受我国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国外也享有崇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10.
拳术,是一种按踢、打、摔、拿、跌等徒手技击特点而编成的武术套路的运动形式,即武术徒手技法套路的总称。古时称谓较多:商周时称“技击”、“手搏”等,秦汉时称“卞”、“弁”等,宋代后称“使拳”、“打套子”、“白打”、“拳法”等。宋代以后,拳术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套路。据明代著名战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径捷要篇》记载,当时著名拳种有“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还有“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镇、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以及吕红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