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寅恪唐诗笺证在20世纪唐诗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极其丰富的诗学价值。以诗证史是唐诗笺证问题意识的具体表述。因史释诗是陈寅恪诗的阐释学原则,包含着三个相关要素,即诗学立场、诗境观念以及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2.
司马氏家族史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学。  相似文献   
3.
在司马迁那里,"发愤著书"的命题脱胎于"穷愁著书",是"穷愁著书"的升华。理解这个命题需要从"发愤"和"著书"两个词的语境出发,展开一种历史语言学的追踪,以此为前提,所谓"发愤著书"只能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由圣人完成的活动,这决定了它的神圣诗学内涵——借助叙事形态重新恢复人作为信仰者的身位,最终期望到达对天人性命之道的领悟。  相似文献   
4.
班固和司马迁是关中文化孕育出的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们用自己终生的志业参与了根源于关中地理空间的长安文化的建构;班固和司马迁都继承了由屈原开拓的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精神,在各自的人生境遇中,他们表达出一种对浪漫主义内在矛盾的自觉及其超越的可能性;虽然班固和司马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有明显的差异,但共同的地方性视野促使他们形成共同的问题意识;共同的问题意识决定了班固和司马迁的历史叙事具有某种神学本体论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在陈寅恪那里 ,意境概念其内涵是人生本体对象化的边界和感觉真实 ,它具体表现为抚今伤昔之感和生离死别之情。因此 ,意境不仅是相关于诗的 ,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诗性意识 ,是人生本体论的历史学叙述样式。意境的情绪特征从而必然表现为哀怨悱恻  相似文献   
6.
《史记》写作的学术文化背景是由民间阅读文化空间形成和神话历史化交互作用构成的;《史记》的叙事特征是用“从此以后”这种特殊时态显示的,而本质是拒绝整体性,但是由专名构成的叙事身份从逻辑和价值论两个层面保证了叙事真实性,这限定了史记学的论域及其当代学术文化意义:寻找抵抗虚无主义的修辞学形式。  相似文献   
7.
《史记》没有形成完整的汉武帝本纪,但是关于汉武帝的叙事有清晰的线索,这就是汉代政治制度建设。围绕这个中心司马迁揭示出制度或符号暴力对人的心灵结构的改造所导致的后果:虚无主义的生成。《史记》之后,虚构的汉武传说系统形成,它是一种历史的镜像,依赖于历史文本阐明某种历史性潮流、冲突及其隐喻的社会性焦虑。关于汉武帝的历史和虚构的双重叙事构成一种有意味的互文关系,它暗示出历史的修辞学意义、虚构如何起源以及中国文化在中古时期的转换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汉前期,崇尚"楚声"的文化潮流具有明显的政治内涵,因此屈原并没有受到关注。从贾谊开始,西汉士人引入不同的思想资源重新塑造屈原形象,直到董仲舒开拓出"士不遇"的文化母题。在这个过程中,屈原只是西汉前期士人群体的政治遭遇的镜像。而司马迁从恢复屈原传记的真实性开始,同时展开与屈原的精神对话,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传统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在陈寅恪那里,意境概念其内涵是人生本体对象化的边界和感觉真实,它具体表现为抚今伤昔之感和生离死别之情。因此,意境不仅是相关于诗的,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诗性意识,是人生本体论的历史学叙述样式。意境的情绪特征从而必然表现为衰怨悱恻。  相似文献   
10.
西汉前期,有一群美丽的女巫生活于长安,她们和自己的神灵因为与国家宗教制度相冲突而被放逐。这些被放逐的神灵作为一种反统治的社会机制,处在国家权力之外,始终保持着文化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