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道、禅美学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几千年光辉的文化史中,古代美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审美理想的形成,到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发展演变,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当然,要说清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特色,需要作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过笔者以为,在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还要算儒、道、禅三家的学术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儒、道两家学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东汉以后传入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固有的儒、道学说,经过长期的聚散捭阖,终于在中唐时期形成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自此以后,儒、道、禅三家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体与灵魂,影响着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们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一面,导致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丰富多彩;而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融和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艺术直觉对象有一个从哲学领域向艺术领域转化的过程.这其间,从老庄的"道"论和形神论,<淮南子>的形神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钟嵘的"滋味"说,到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对事物内涵的探索逐步深入,也从哲学本体论渐次过渡到审美意境论.司空图韵味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直觉理论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文化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语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之间既有对应性的一面,又有非对应性的一面.文章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工具或载体的说法并不全面,也不科学.事实上,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语言在文化的建构、传承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特点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4.
商民族是一个“率民以事神”的民族,它具有早期民族泛神的共性.青铜礼器 的兽面纹和其他纹饰怪兽食人母题,大量存在的牲祭人祭现象以及嗜酒风习等等,无一不凝聚 着商代人尊神事鬼的民族特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神人以和”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神人以 和”的境界体现了媚神与自娱的统一,即主体在媚神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与情感上的 愉悦。  相似文献   
5.
“思无邪”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诗经》曾有一个总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可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标准,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讼不已的论题,以至有“世儒解释终不了”之说(张戒《岁寒堂诗话》)。不过稍加留意就会发...  相似文献   
6.
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杜道明“中庸”之道在孔子学说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质与特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对孔子学说的认识问题,而且涉及到对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估价,甚至还影响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认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  相似文献   
7.
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全力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表现出外在亲和、欣赏、兴奋的表情;内在思想真正活跃起来,有较强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动学生参与的: 一、选点突破所谓“选点突破”就是“有的放矢”地对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教学应当立足本专业,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研究能力,这是天经地义和毋庸置疑的。如果把这种专业教学和"通识教育"及"素质培养"联系在一起,似乎显得有些牵强,然而近年来的研究生培养和教学实际状况,却使得大家越来越感觉到强调这一认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0年以前招录的研究生大都是要终生以这个专业为职业的,是要终身从事教学科研的,而从目前各大高校的情况来看,教学科研骨干也多为这一代毕业的研究生。然而社会的变化和近年来研究生毕业后出路不佳的现实,使得大家对这种观念产生了动摇和质  相似文献   
9.
“郑声淫”臆说杜道明在中国音乐史上,“郑声”几乎一直被视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成了一切不好音乐的代名词。其所以如此,就在于“郑声淫”,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一种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思想。然而“郑声淫”之“淫”究竟何所指,迄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笔者在此不揣冒...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 ,屈原的人生悲剧有其必然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屈原的祖国———楚国作为封建庄园制国家代表了落后的政体 ,而秦国却建立了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制度 ,屈原坚持由楚国统一天下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 ,屈原始终是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楚王紧密连在一起的 ,而楚王又不可能实行屈原的所谓美政 ;其三 ,对屈原来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不可能离开祖国而去别国建功立业 ;其四 ,屈原既不愿出仕它国 ,也不愿独善其身 ,更不想消极避世 ,而在失败时选择死则是楚民族历来的传统。以上这些原因决定了屈原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