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美国各大智库部非常重视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并随着国际事件及国际时局的变化而产生研究重点的更迭。智库大多部有自己的定期出版刊物和网站,如布鲁金斯学会的《布鲁金斯评论》、卡内基因际和平基金会的《外交政策》、外交关系协会的《外交》、传统基金会的《政策阵论》等.从中可以获知该智库的最新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2.
詹骞 《当代传播》2015,(1):47-49
社会化媒体时代,借助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科普精英直接面向读者传播科学知识。以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为代表的科学社交网络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着眼内容的专业化建设,以自组织形式构建科学趣味文化,注重群体认同感的培育,倡导用户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并积极参与科学议题讨论,这些都成为其构建科学社交网络的信息可信度及整体可信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了解中国的各种渠道中,英国、美国、新加坡三国公众使用最多的是本国的媒介;在媒介类型的选择上,无论中外媒介,三国公众接触最多的是互联网和电视;同时,三国公众对于媒介内容的选择上,会针对不同的目的呈现出不同的偏好;而三国公众在对中外媒体的信任度上则多持"说不清"的模糊态度.国际公众的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对当代中国的国际传播优化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YouTube的成功为我国视频分享网站的发展指引了一条道路。以土豆网和优酷网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视频分享网站相继在我国建立,引导了播客潮流,培育了网民通过网站收看视频的习惯,创造出了新的互联网传播模式。文章重在考察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视频分享网站的基本使用状况,以及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使用者的认知偏好、态度倾向和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詹骞 《当代传播》2012,(5):74-77
本文以"平安北京"龙年春节期间的微博为例,分析研究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下政务微博的治理功能与存在问题。政务微博依托新技术手段搭建起多维治理结构,实现了政民之间去隔层对话、议题协商及政务微博之间"相互观察"等功能,但在回应性及公共话题营造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詹骞  孙宇 《当代传播》2021,(4):100-102
内容型网红通过展演"真实"生活来构建与公众的亲密感,并通过专业的内容生产来增进自身的可信度,从而增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其舆情特征包括娱乐性议题易转化为社会性议题、舆情具有多维度的可拓展性、舆情议题易发生迁移和共振、优质网红能引发积极舆情等.由是,要重视对内容型网红的价值引导和培育,以期这一重要的意见领袖群体能在网络舆情中发挥正向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智库作为一种独特的国际政治力量在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对外媒体应当以其研究成果为导向开展新闻选择,积极参与国际舆论引导;同时还应当重视并跟踪美国的保守派智库,主动开展政治形塑,力图塑造出更为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詹骞 《新闻传播》2010,(4):37-38
新媒体作为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概念和事物,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其形态也呈现出丰富多变、融合吸纳的局面,既保持双向传播的本色,为受众提供舆论场;也更长于娱乐休闲平台和人际关系网络的搭建,开辟了当下生活的重要空间,可划分为如下四种主要形态: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和新型媒体群等。  相似文献   
9.
数字城市标准体系框架设计初探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实现数字城市中信息无缝共享,本文基于国家相关标准设计了合理的体系框架,并分层编号,使信息的存储和管理标准化,方便了信息共享。并将此标准体系应用于数字唐山的建设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未来几年中,虚拟社区建设将是网络应用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比尔·盖茨随着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的广泛普及以及各种基于其上应用软件的高频度、大范围使用,融合了多种信息技术的Internet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但是,仅仅把Internet视为“第四媒体”是远远不够的,信息革命的更大震撼是来自于Internet提供的第二类交互,即人与人之间跨越时空限制的交流(inter-humaninteraction),交流形式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但更多情况下是群体交流。其中,基于即时通信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