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古希腊的爱智之学到基督教的爱之回返运动,直至现代的仁爱观念,爱的思想经历着历史嬗变。作为独具原创性的思想家,舍勒以情感现象学为方法,以天主教道德传统为根基,提出了爱的本体论学说。他试图通过人心价值偏爱结构的变迁,对伦理意识的当代转变做出判断,并以此为根基,力图重建欧洲的精神统一。挖掘舍勒"爱感优先"思想的合理内核,重理其对现实的说"否",会对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些许理论借鉴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2.
舍勒把现象学直现与价值意识批判有机结合。对情感的本质结构及其层次划分进行了细腻而深刻地描述。其理论根基与天主教神学紧密相依,同时高度关注现实。对现代人的伦理意识结构和体验结构作了颇具启发意义的阐发。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出冀。对此在的本质结构和现身情态作了独具深度的诠释。二位大哲的哲学旨趣和学术角度的差异导致了对情感问题的分歧。认真甄别、勘定这一差异,无疑对情感问题的理解深入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美小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选取、授课方式、成绩评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双方基础教育理念上的根本不同:中国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是B型血的智力竞争型教育,偏重知识性的成绩比拼,应试教育痕迹明显;美国基础教育则是兴趣与快乐主导的O型血教育,注重激发学生潜能和自主求知意识,强调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全员参与.这种区别,直接关系到学生高等教育阶段的知识获取与创新意识,成为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生活世界转向的重要一维,其对话解释学的根本就是要超越近代认识论框架中的主体意识哲学,将理解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转换到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解释学具有本体论意义,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当代复兴.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依据可计算的合理性原则分析了物化现象产生的内在机理.并试图用总体性思想扬弃物化,藉此恢复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完整性。马克思的理论关注点在于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自由人的联合是其人学思想的逻辑旨归。梳理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考辨其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推进及其限度,有助于对技术理性的当代肆虐及当前人的现实困境做出学理性的反思和个性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文化哲学研究思潮可以视为我国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这在其论著发表、团队形成、学科建制、学术会议等方面便可见一斑。然而,从施特劳斯和施米特对政治概念的论争视角观之,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文化哲学研究在研究起点、问题意识和理论资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在深度上向西方哲学的古典方向推进,在广度上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存与发展,就成为文化哲学研究领域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2006年以来,国外施特劳斯思想研究进入了第三波。与之前第一波(2001年之前)小范围的学派尊崇,第二波(2001年—2006年)的主义论争相比,第三波的研究更加关注施特劳斯本人的流亡经历及思想学说。新一轮的施特劳斯研究虽然延续了以往双峰并峙的研究态势,但随着媒体退场、学术登场,施特劳斯本人的犹太思想、自由教育遗产、政治哲学观念以及与同时代哲人的比较研究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廓清。随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研究的多元纵深,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里施特劳斯研究在主义论争、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方面将会出现更为深入的研究力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