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商雅琼 《考试周刊》2009,(40):55-56
明清时期晋商“重商轻学”,形成了“学为商之用”、“学而优则商”的教育价值观。本文对晋商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明清晋商的伦理道德教育与晋商的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晋商,明清时期最为显赫的地域商帮。在其五百年的经营史上,他们创造了无数的商业奇迹。勤劳质朴而又极富商业智慧、政治智慧的山西人把握住了明初“开中制”的有利契机,凭借盐粮贸易迅速积累起大量财富,为晋商五百年的繁荣拉开序幕。从“挟轻资牵车走四方”的艰苦创业开始,男人们用辛劳混着思乡的苦楚,女人们用寂寞浸着无奈的闺思,成就了辉煌的晋商。一曲凄怨哀凉的《走西口》也伴着山西商人的日渐成功而日显大气磅礴:他们从最初的盐业贸易为主扩展到丝绸、棉布、木材、矿冶、中药材、茶叶、典当等商业的所有方面;他们把生意从北方…  相似文献   
3.
商雅琼 《时代教育》2009,(11):38-38,41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一对范畴.所谓知,既指知识之知,又指道德之知;所谓行,既指一般意义上的行动,又指道德行为和践履。由于儒家哲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故儒家学者谈知行问题,在主要的意义上,是关于道德认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说,是道德修养的问题。王阳明作为儒学发展在宋明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也是落在道德修养的问题之上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