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对近年来学者们在梁启超文献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论述,并对目前的研究情况进行了适当的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研究中的难点所在,为进一步对梁启超的文献学思想进行全面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一、古籍整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古籍整理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到了轴心时代理论,指出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二百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轴心期,哲学宗教艺术等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繁荣发展,之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化蓬勃发展都要从这一时期来寻找文化支持,从而获得文化复兴.中国恰是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孔孟诸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这一理论其实可以从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得到印证,中国的学术发展史与注经史相伴随,很多大思想家的学说就是在对孔孟诸子哲学的扬弃中产生的,而且,很多思想家的学说本身就是通过经注的形式保存并传播的,如郑玄、王肃、朱熹.中国古代的学者自觉回溯文化源头,并切实做到了述古出新,才使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不断发展,涓涓细流渐成磅礴之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但即使是儒学本身,也处在不断创新与进步中,如董仲舒之"儒术"、朱熹所创"新儒学"、王阳明之"心学".  相似文献   
3.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用通俗流行的笔法写成的一部明代正史,记述了明朝从开国到覆亡的近300年史实.此书最初连载于天涯网煮酒论史论坛,后又转战新浪,均受到超级热捧.正式出版后,销量已超过500万册,荣获2007~2008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被称为30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可见影响巨大、读者众多.  相似文献   
4.
出版物是作者与编辑共同创作的结果,其中以作者创造为主,而编辑创作更偏重于美的创造,但创造美不等于感受美。文字编辑可能有美感,也可能没有美感,这取决于其是否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和出版物发生了审美关系。因为美和美感只统一于审美过程,一旦审美过程结束,美感消失了,甚至美也没有了。如果从这一关系中欣赏、认识或评价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5.
东汉王充所撰《论衡》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化典籍,素称难读。河北大学杨宝忠教授所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论衡校笺》可谓董治《论衡》的佳作。其优点如下:一,为长期积累、潜心治学的结晶;二,集已有成果之大成;三,补正前贤,为求实之学;四,利用新材料,精研全书,在校勘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