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每当回首往事,人们心中或燃起喜悦的火花,或平添几多惆怅。往昔的光阴已然流逝,但印刻着岁月痕迹的档案却把一个人、一个家族、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与民族的记忆留存了下来,延续着人类社会文明的根基。今年6月9日揭晓的第二批上海市档案文献遗产即是城市记忆的珍萃,浓缩了城市历史的精华。当我们走近它们时,那一段段如烟往事彷佛触手可及,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2.
<正>说起"郑家木桥小瘪三",不少上海人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在沪语中,"瘪三"是最具代表性的骂人粗口之一,指代那些生活在城市底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流丐,带有明显的鄙视色彩。郑家木桥,更让人感到陌生,寻遍如今的上海,根本找不到这座桥。  相似文献   
3.
1961年的中秋夜,皓月当空,几片淡淡的云根本遮不住皎洁的月光,申城的大街小巷都仿佛蒙上了一层银色的薄纱。此时此刻,在陕西南路的一座小洋楼里,一位戴眼镜的长髯老者坐在书桌前,透过天窗,仰望星空,不禁触景生情,欣然提笔赋《日月楼秋兴诗》一首:"嫋嫋秋风起,高楼日月长。窗明书解语,几净墨生香。丛菊迎朝日,寒蝉送夕阳。夹衫新得宠,团扇渐相忘。软玉灯前静,青纱帐里凉。长河低入户,明月近窥窗。一枕寻新梦,三杯入醉乡。  相似文献   
4.
1933年12月6日晚11时,夜幕萧瑟中的南京下关火车站,一列编号为C.P.3专车升腾着蒸汽,正缓缓驶离站台,开始奔向目的地上海.与往日不同,这趟专列承载的不是国民政府的达官显贵,而是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及其随行人员.这位特殊的乘客就是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素有"无线电之父"美誉的意大利著名科学家马可尼.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我国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广大地区频繁实施惨绝人表的细菌战,导致鼠疫、霍乱等急性传染疾病大面积流行,数以万计的无辜平民染病暴毙,既便是侥幸存活下来的也不乏终生致残者。更有甚者,为取得人体实验数据,暴日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对奄奄一息的病人进行活体解剖,其手段之残忍,亘古未有,令人发指毗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进一步推动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研究,尽快让史实真相昭白于天下,用以教育中日两国的下一代,日本侵华罪行细菌战研究会于3月21日在沪召开.在本次会议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来自细菌…  相似文献   
6.
翻开1947年9月8日的《申报》本埠新闻版,五花八门的消息着实让人眼花缭乱,但其中一则名为《一元钞票罗致不易》的新闻倒是颇令人玩味.其大致内容为:是年夏,上海顺泰五金店老板邹灿海控告瑾昌铁号老板周菊如造谣谩骂,要求被告赔偿名誉损失费法币一元.后经法院多次审理查明周确系故意诽谤.但因物价暴涨,一元纸币在市面上几乎绝迹,周菊如主动要求改赔一万元,但邹却铁定了只要一元钱.于是,周不得不四处托人寻找,终于觅得一张稀罕的一元钞票,总算了结了官司.  相似文献   
7.
<正>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项目。作为"世界遗产目录"项目的延续,"世界记忆工程"以加强对档案、图书、手稿、口述历史记录等文献遗产的保护为主旨,以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价值的认识,共同守护人类精神家园。1995年,由国家档案局牵头组织成立"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并于2000年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2002年、2003年和2010年,共评选出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  相似文献   
8.
<正>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到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表达为"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当下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正如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9.
在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外滩,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大楼同左邻右舍那些注重外部雕饰、线条华丽、富于古典之美的建筑物相比,有着自己简约而实用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这就是继古典建筑流派  相似文献   
10.
张园忆趣     
<正>提到吴江路,恐怕老饕们都会喜形于色。不过,今日不谈美食,而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座曾经位于吴江路附近、名满海上的私家同林——张园。有的读者可能纳闷:"只知道上海有豫园、古猗同,却从未听闻有什么张同。"这也难怪,因为张园早在1918年就废芜了。虽然时隔一个世纪,但现在追忆起当年的张同,仍不乏诸多趣闻轶事。包罗万象的张家园子清末小说《海上花列传》第九回开篇这样写到:"罗子富和黄翠凤两把马车驰至从大马路(今南京东路)斜角转弯,……直奔静安寺来。一转瞬间,明同在望。"小说里的"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