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20世纪中国公共精神的复兴和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中国公共精神复兴和重建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在复兴和重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公共精神指导思想的定位,公共领域的开拓与公共精神的启蒙,公共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和公共精神与共同理想等等的关系;并且能够站在探讨执政之基的高度,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公共精神进行新的整合,使公共精神同“主旋律”相互作用,逐渐向公共权力领域渗透,从而为培育公共行政的现代观念,真正实现执政为民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紧要关头的科学决策与开拓前进的辩证统一。这种理论创新既是一定时势“逼”出来的 ,又是特定时空所塑造出来的 ;既是领袖智慧和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相互作用 ,又是中国共产党人执著地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统一。只有这样的理论创新才能显示出其真正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的心理空间是一个涉及哲学、心理学、美学和宗教学等学科的重要概念.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一门学科对此进行过专门的探讨.由此而形成了这一学术"空场"亟待研究.一、人,有没有心理空间?人是万物之灵.人有精神,有意识,有思维,有意志,有情感……但更进一步,人有没有心理空间呢?经常地,人们觉得似有却无,似无却有,迷离之间,最容易忽视.对于这一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让人如此费解的长期的冷淡、茫然和不置可否呢?是这个问题本  相似文献   
4.
知识史观:一种新的社会历史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史观认为应从知识总体性发展历程中考察知识生产方式的内在动力,考察知识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划分知识类型的历史转变问题。主张只有把知识划分为社会知识和个人知识才能解决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社会化和知识创造个人性”的主要矛盾;才能形成作为未来社会价值观雏型的新知识评价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新个人。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社会的存在方式。本文首先依据人们的实践方式与社会矛盾相关性道理,提出了实践方式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变化的观点。其次,认为仅从政治实践的角度只能直观社会矛盾的表象,只有从经济实践的视野才能剖析社会矛盾的本质,因为经济实践是当今社会矛盾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经济实践内部的“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共同性和享受社会财富的个别性的矛盾”。再次,认为经济实践又一定会走向文化实践,文化实践最终会超越经济实践。但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实践和文化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阶段。我们应该在经济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孕育、设计新的文化实践,用新的文化实践的雏型来解决经济实践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6.
引导学生鉴赏精采片断的几种方法湖北周治平,彭继红一、导读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行小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作者或编者字斟句酌、千锤百炼而成的。只要老师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认真引导学生读到“位”,读出“味”来,就一定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桂林山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全新的德育观出发,阐释了德育价值基础在于德育对未来时代和社会双重设计、塑造的功能,德育价值的特征是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对立统一,德育价值的评价是一个从个体评价到社会评价的发展过程等理论观点;提出了建立价值一体化的德育和我国德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等现实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既很艰难又充满着希望。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我们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使它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又要把握它的时代性,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要认真分析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时代性的相互关系,并澄清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时代性的种种误解或曲解。  相似文献   
9.
生态主权理论是在应对全球化时代传统主权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危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在生态主义语境中,传统国家主权理解割裂主权的构成要素,使国家主权碎片化,违背了人的生态系统的类存在要求,致使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传统国家主权遭受侵蚀、生态殖民主义无法根除、国际局势越来越紧张。只有转变主权的存在范式,在一个新的哲学理论的基点上才能建立治理国家和调整国际关系的共同架构。生态主权理论的提出为处理国内生态发展权和国际生态主权共享关系提供了一个平等互利的对话平台,既有利于维护国内生态发展权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繁荣与和平。  相似文献   
10.
“问题与主义”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问题与主义”论战是适应当时探讨现实社会“根本解决”的理论而引发的。它表明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问题”的坚定信念。在争论中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和作为改良主义的胡适的“主张互相发明”,相互影响,相互激荡而又各自调整,不断促使对立面的转化与强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开启了实践之门。一个非马克思主义,却点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机,虽非他本人所愿,但却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