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洁非 《围棋天地》2001,(10):74-76
中国能不能出现几个“围棋思想家”或者有思想的棋手,将是中国围棋能否走出困境的要害。  相似文献   
2.
《典型文案》从蛛丝马迹、寸丝半粟入手,用手术刀式的严谨解剖桩桩文学史上的公案,力图走进新中国前30年的文学现场,探问真相。本文摘自该书,记录了郭沫若在上世纪20年代生活的窘困与性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致力于塑造偶像并依赖偶像亦属自然,但不能以此掩盖它制度上的某种欠缺和漏洞,甚至是回避对相关弊端的认真解决."文革"后,吴晗名剧<海瑞罢官>复演,看见剧中海瑞严惩巨绅、抗旨不遵的高大形象,也曾痛快于一时,但随即一想,万历皇帝依旧昏庸、百姓依旧凄苦,不禁感到,这种戏,舞台上做做是可以的,若质诸历史却极不严肃.后来,越想越觉得,其中不但是不严肃,简直还有些苦中作乐,因为一种社会弊端本来可以求得技术的解决,现在却不得不以道德名义让某一个人来承担全部的风险与重负,虽则这个人会成为彪炳青史的英雄,但这样的英雄与其说是社会的荣耀,毋如说是社会的苦果.  相似文献   
4.
20岁前"应读的书"其实是没有的,人的背景、志向和生活轨迹差别极大,应读什么书或读什么书适合自己,要依实践来定。我所能谈的,不过是20岁前我读的书中,哪些让我印象深一些,或者后来读的哪些书曾让我感慨"如果20岁前能够读到就好"。  相似文献   
5.
    
书籍,似乎总是让人肃然,不敢亵渎的。司马光藏书万余卷,“晨夕披阅,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之能如此,是因他特别爱惜书,“至启卷,先视几案净洁,藉以茵褥,然后敢启”。一般人对于书,虽不能仔细到这程度,但可以说“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正像黄庭坚所说,“擘书覆瓮,裂史粘窗,谁不惜之 !”  但究竟怎样算真正爱书,却不可只看表面。司马光藏书,“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是主人爱书的标志。然而,有些人,书也买了许久而簇新如故,原因却是从未读过,买来只是装门面;有些人,也像司马光一样,每逢读书,正襟危坐…  相似文献   
6.
可以肯定地说,自从网络这个东西在中国出现以来,文学的基本秩序已经被动摇了。  相似文献   
7.
今年高考期间,在电视里看见某考场外有几位并不为“陪考”而来的家长,因为他们的子女其实去年已考上大学了,现在忍不住自动跑来重新踟蹰考场之外,是为了用轻松的心境细细体验当时的感受……听了这似乎感慨颇深的表白,有人或许要肃然起敬,我却连一丁点这样的心情也没有,反倒很想替那几位为人父母者掬一捧苦泪——究竟是什么,竞使他们在幸运地度过那一劫后,没有尽量忘掉,躲得愈远愈好,反而怀着畸形的心理返回来,把  相似文献   
8.
9.
10.
1994小说扫描     
这不是一篇关于1994年文学的所谓“概观”、“综论”性质的文章,仅仅是扫描,或如北京人所言“(目娄)一眼”,(目娄)到什么就是什么。 一“热点”不热 “热点”曾经是近年文学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我想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85年的“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不仅仅自己作为—个著名的文学“热点”而永久地留在了当代文学史上,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和一个模式,即通过寻找或者制造一个口号来建立一个火爆的文学现象。长达十年的时间内,这个模式似乎屡试不爽,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