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1.
本文从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问题意识、研究视角、论证方法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研究原创文章,并从媒介转型、新闻从业者研究、新闻与社会记忆研究、技术视角下的中国新闻业、作为公民与用户的受众、新闻基础理论研究、报刊史与近代政治以及新闻学科建设与反思等八个话题对相关文献加以回顾。研究发现,2019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主要呈现为四个特征:一是围绕新闻行业生态变革的重要研究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亮眼的研究是以新的理论视角观照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实践;二是对中国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受众的不少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学取向,阶层特征、群体分化、角色冲突以及管辖权成为主要的概念切入点;三是新闻理论研究兼顾对经典新闻理念的反思与新兴新闻实践及其理论化现状的引介;四是报刊史研究注重在专门史与近代政治史的脉络和问题框架中组织材料与观点,试图开拓研究视野从而避免内卷化的学术意图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新闻界关于"三鹿事件"(2008-2019)的报道文章为经验材料,通过泽利泽"阐释社群"概念考察中国新闻界的媒体记忆实践。研究发现,国内新闻界围绕"三鹿事件"所展开的两种媒体记忆实践路径均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首先,"三鹿事件"中的媒体记忆实践,主要围绕中国新闻界在此次事件中的媒介失语和职业荣耀展开,看似相悖的同行评议使得新闻权威的消解与建构共存于这场讨论中,在此事件中,国内新闻界就新闻权威来源问题的讨论表现出不同于专业主义规范的另类表述。其次,媒体记忆实践中的"三鹿事件",有关该事件的社会创伤话语被持续建构,它成为中国媒体在不同语境中援引"三鹿事件"时的重要范例,借此中国新闻界对该事件的叙事权威得以确立。但与此同时,媒体对"三鹿事件"边缘记忆的开掘以及去语境化处理,使得"三鹿事件"的社会创伤话语在行业内遭遇不同程度的离散与弱化。  相似文献   
3.
如今的媒介传播技术迅猛发展.这使得普通人面对公众“发声”的成本接近于零。不可否认,这已经是当前媒介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正因为如此.新闻媒体在众生喧哗的传媒语境下,冷静、理性地把握各类新闻事件,坚守新闻报道的职业准则.履行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以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平台劳动"送外卖"为经验个案,通过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考察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交互界面如何构建外卖骑手的平台劳动及其城市流动性。研究发现:其一,移动交互界面模糊、互嵌甚至消融了网络赛博空间、城市实体空间以及能源物质空间的感知边界,人、信息以及能源的流动被整合并常规化为"送外卖"的空间流动秩序,外卖骑手在多元空间的流动中言说并实践着他们与平台、算法之间的关系模式和利益逻辑。其二,基于位置数据的自我追踪铭刻了外卖骑手在城市网络中的流动轨迹,互联网平台经由移动交互界面的数据可视化实现了对外卖骑手城市流动性的规训,但骑手亦能够通过"地方化"的流动轨迹与这种规训作微观抵抗。其三,作为数字接口的移动交互界面在外卖骑手与城市流动网络之间提供了"接入"与"断开"的选择,骑手们围绕平台权限、利益得失与个体记忆所展现出的协商、犹豫和阐释,揭示了他们对城市流动的风险评估与意义生产。作为技术媒介,移动交互界面将平台劳动形塑为一种流动的媒介化生存。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人-物联结形塑了一种跨介质的数字交往。文章认为,人类与媒介物、数码物在感知和实践上的边界耦合,既不同于控制论传统中将信息视为一种实体来消解人类身体(碳基)与智能机器(硅基)之间的介质区别,也不同于哈拉维意义上的赛博格将人与智能机器视为一种共生合成体。跨介质数字交往在构成论意义上,以诠释、伴随以及自反性等多元维度,重构着人类与数字人工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由此延展着人类关于日常生活的认知、时空体验以及价值系统,并有助于进一步反思技术操纵/主体意志的二律背反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是全球算法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平台社会语境下的幽灵工作,其可见性的生成过程蕴含着平台算法背后人类劳动者所处的社会-技术脉络与本地化语境。首先,制度化的职业承认机制构建了幽灵工作的“社会可见性”,这主要体现为平台-国家的共同在场确立了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员的职业规范以及中西部省份数字产业转型过程中对当地劳动力资源的持续动员。其次,国内媒体场域与学术社群构建着幽灵劳动者的“代理可见性”,这种“代理可见性”既强化了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员的职业认同,也揭示出人工智能技术神话背后鲜为人知的劳动过程,以此为幽灵工作职业困境的纾解争取更多公共话语空间。最后,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幽灵工作,人类劳动的可见性始终处于“显现”与“退隐”的动态关系中,这种“动态可见性”从崇高叙事、公共性、网络断连以及物质性等维度立体呈现着幽灵工作得以被“看见”的复杂实践。  相似文献   
9.
束开荣 《新闻传播》2014,(3):168+170
传媒产业所生产出来的效应物称为媒体产品。媒体产品具有特殊性。在厘清媒体产品性质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媒体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根据媒体产品的不同属性,重点讨论它们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