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帆 《新闻记者》2005,(2):55-55
题目这句话(大意)是从电视节目里听来的,乍听觉得语焉不详,也许是告诫大家不要让广告越界做成宣传品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常常琢磨一句似通非通的话,然而它曾是“四人帮”抡向广大教师的一根大棒。那叫做:教书不教人。记得一次挨斗之后受训,一个像伙气势汹汹地指着我的鼻子: “你交代,你怎样把学生引上邪路?”“……”“还装啥蒜,我要你交代怎样教书不教人?”原来是这样,真叫人啼笑皆非。但是我还是从心底里笑了出来。共实,他们已经自打嘴巴了,既然把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杂文不难写,只要掌握好“三段论式”就是了.这里所指的三段论式,大抵是开头引出一个可资生发的由头作“兴”;然后撷取报章杂志上某些相应的材料加以印证,过渡到发挥和议论部分;最后用点睛之笔带出几句警策总其成.于是功德圆满,大作告成.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杂文真有程式,那就不是战斗的杂文,而是杂谈八股了.内容决定形式,杂文利似匕首,快如投枪,具有短小、泼辣、犀利和明快的特点,正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体现,是因为杂文的特点在于“杂”.这个“杂”,除了要求题材广泛,内容的“杂”而外,当然也要求形式的“杂”:短小精悍,还要不拘一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 ……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祗,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峻(?)”的,那山是“(?)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你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  相似文献   
5.
人物通讯、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同源而流异,有所区别。也许是因为都着重写人的缘故,这三者之间却往往有些瓜葛不清。现在经常发现一种搭错线的现象:人物通讯向报告文学靠拢;报告文学则撇开“报告”,写成人物传记。我们不反对体裁之间可以相互为用,取长补短。问题是离开了基本要求去求他方之长,势必颠倒关系,弄得不好反而取了人之短又扬不了己之长。因此,看到  相似文献   
6.
杂文是文艺性评论,形象的说法是“诗加政论”(瞿秋白语)。缘此便想到“诗之六义”。如果不嫌附会,杂文似可作同样的概括。亦曰:“风雅颂赋比兴”。 一 杂文姓“杂”而性“辣”。杂文的特点在于“杂”,不仅意味着题材的杂,而且笔法形式也杂。有杂,才有异彩纷呈;有杂,才有不同的格调;有杂,才有一片生机;有杂,才有无穷的创造和这种变化万千的美好世界。所以杂文是文学,属于“美文”中的一种。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就特地提出过,“杂文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无愧于厕身作家之林的杂文大家,可谓“岐王宅里寻常见”。但是“杂文不辣,味同嚼蜡”,辣体现其功能和性格。因此有位知名的杂文名家认为“杂文是四川菜”。为什么?恐怕是由于杂文带刺者居多罢。讽刺总有辣味,这是我国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7.
偶读我国现代文学的史料,看到一则颇发人深思的文坛轶事.鲁迅先生早期以周(辶卓)为笔名发表在《小说月报》(1913年4月)的文言小说《怀旧》,受到编辑恽铁樵先生的赞赏,并加评语云:"曾见青年人才能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饾订,无有是处,极宜以此等文字药之."这条批语,不仅是经验之读,而且对教和学两个方面,都不啻为一个深刻的道理.笔耕之道,有大体之法可循,却没有固定的程式可套.因为循大体之法,可以通变,不必依样画葫芦;套固定程式,势在拘泥,一定囫囵吞枣.元代是戏曲创作的鼎盛时期,有位叫乔吉的批评家提出写作作戏曲的门径,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是也."(见《陶宗仪·  相似文献   
8.
最近阅卷,引起了我的思绪.试卷问《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谁?竟有好几份卷子不某而合地回答"唐代诗人杜甫".很明显,"阅微草堂"与成都"草堂"在字面上多少有点联系,致使考生产生了"想当然".象类此的失误是不乏其例的.我还听说有一位编辑,看到来稿提到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竟认为是脱了字,顺笔改成为《莎乐美人》.  相似文献   
9.
感人赖情真     
每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总不免回肠荡气,深受感动。于是我就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韩愈的这篇祭文特别感人?韩愈一生写了不少祭文和墓志碑铭之类的文字,可是他写的墓志铭,特别是应酬式的墓志碑铭,都不如祭文写得有感情;而在二十几篇祭文之中,又以《祭十二郎文》最为沉痛真挚,被后人举为悼念文章的千古绝调,这又是什么道理?  相似文献   
10.
假如有这样一封信: ××同志:应当指出,我已經很久沒有写信給你。工作太忙,你是应当同时又可以理解的。我这次写信給你,就毫无疑問給我們恢复通信創造了有利条件。希望为完成这項任务而奋斗。我期待你回信的殷切之情,是无論怎样估計也不会过高的。一望而知这信是杜撰的,因为誰也不会用这种腔調写信;这信的言辞也是故意渲染的,为的是使讀者看到舞文弄墨的可笑。值得深思的正在这里,为什么人們經常会用这样的語調作文章,却不会用来写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