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讲坛类节目不同于学术课堂,课堂讲座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较高,而电视讲座属于大众传播,从而注定其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电视观众收视心态的随意性毕竟不同于听课的心态,电视观众期待着通过荧屏了解信息,但是他们也希望"愉快的接触"和"舒畅的接触",所以,电视  相似文献   
2.
作为纪录片家族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利用影视的多种表现手段,对重大历史事件或一个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的回顾与审视,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样式的影视作品.文献纪录片从创作目标上看是将“旧事”变为“新闻”,是一种视听形象的文献.  相似文献   
3.
“微景观”弥漫的时代,社交媒体构建了诸多碎片化、真实的“微舆论场”。本文以“微信家长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研究框架,运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探索微舆论场中舆论演变的动力和蕴含的社会图景。研究发现,微信家长群中的舆论作为网络公共空间中一种自发形成的现象,其背后是教育焦虑、青少年成长焦虑向社会焦虑转化和演变的过程。在微舆论场中,间距性、非同一性、对立性的异质观点出现与碰撞,构成了微舆论场中舆论演变动力的初步蓄积。舆论在蓄积到一定程度时,会随着微舆论场中情绪的升温与环境的激荡进一步扩散。老师在家长群中作为意见领袖的位置被极大“前置化”,扮演了信息整合和舆论引导、终结的角色。在舆论的形成中,表演、和气、面子等因素具有层层辐射作用,呈现出交织着传统情理文化的复杂社会图景。未来,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微信家长群这种交往方式,更好发挥其信息沟通、家校共建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幼童》简介:这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子的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130年以前,这批幼童远涉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  相似文献   
5.
6.
在叙述学上,叙述故事的人往往被称为叙述者,叙述者无疑对电视的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叙事主体是群体化的,策划、采编、撰稿、制作等过程无疑是群体化的过程,在其运作的过程中叙述主体的个性化功能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受制于传习下来的叙事规范.  相似文献   
7.
叙事学认为:叙述的魅力不仅在于讲述了什么内容,还在于这些内容是怎样被讲述的,电视栏目激烈的生存竞争,使得科教节目也一再强调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讲坛类节目也不例外.电视讲坛类节目主要靠主讲人的讲解构成节目的主体,主讲人的讲解是节目的灵魂和核心,在半个小时甚至40多分钟的收视时间内,如果主讲人简单地沿用传统的讲座或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那么即使主讲人煞费苦心、滔滔不绝,输送的信息密度大、速度快,观众也并不一定愿意接受,从<百家讲坛>最初收视率的一蹶不振到最后几近被央视的末位淘汰制逼出10频道就可以得出:将专家学者的讲座直接搬到电视屏幕上,不进行叙述策略的变革和转换,主创者的一厢情愿并不会换来观众的认可和追捧.  相似文献   
8.
电视的声音是指记录现场的声音,人的语言,环境声响,生活中真实的音响效果。具体地讲电视节目的声音包括主持人说话的声音、被采访者的同期声和解说词的配音以及拍摄现场的音响效果。由于现场的音响在很大程度依赖于艺术的支撑,一旦突破技术的屏障,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问题的解决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其他三项声音的重视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电视台个性化传播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牛慧清 《青年记者》2010,(10):67-68
在叙述学上,叙述故事的人往往被称为叙述者,叙述者无疑对电视的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叙事主体是群体化的,策划、采编、撰稿、制作等过程无疑是群体化的过程,在其运作的过程中叙述主体的个性化功能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受制于传习下来的叙事规范。在一个节目中,存在着不同的叙述者,在讲坛类的节目中,栏目组、编导作为幕后的隐性叙事者,其个人的思想、知识水准以及阅历、性格等会对节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全国两会是重要的时政会议。近年来,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积极运用直播、海报、短视频、AI、VR等新媒体技术为两会报道持续发力,通过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构建了两会报道的传播新图景。本文将以人民日报2022年的两会报道为例,从场景建构和关系重塑两个角度分析人民日报融合新闻产品可视化呈现与传播实践,以期为其他媒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