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蔡凌  郭睿 《新闻前哨》2014,(10):73-73
新闻资讯类电视节目是一种人手容易、实则难做、却又不得不做的节目。说它容易,是因为获取信息在今天实在是件简单的事。不像新媒体时代之前,最令编辑部头疼的就是等米下锅。可惜福不双至,同样的信息平台反倒使"出新"成了难事。电视频道里数不清的同类栏目,从内容到形式千篇一律,不同的仅仅是主持人的脸和身后大小不一的LED屏。那些能够把栏目内容、媒体观点、节目定位、收视人群几要素真正紧密贴合,并获得好的收视结果的实在凤毛麟角,所谓做好难。  相似文献   
2.
费成俊  赵艳宁  蔡凌 《内江科技》2012,(11):130-131
本文针对八面河油田夏季瓜胶溶液容易腐败降解,影响压裂施工的问题,开展了瓜胶溶液粘度下降原因分析,从配液用水的水质、瓜胶溶液的配置工艺以及细菌危害等方面找出了影响其粘度的综合原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相应的对策,使得瓜胶溶液粘度下降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确保了八面河油田压裂工艺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本文以“单项式乘法”教学为例,就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蔡凌 《南昌教育》2008,(3):11-14
一、前言 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以师生关系的和谐为前提。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辛弃疾二人在促进了词体的变革、推动词史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对当世和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二人在词的创作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以文为词”在议论方面的表现,就明显地存在着同中有异。文章主要就苏辛词中议论的不拘一格的表现、引发议论背景、议论内容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从一个侧面加深对苏辛“以文为词”特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唐宋诗的比较自古未绝,最著名的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而论宋诗者多沿用严羽批评苏、黄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辩》)来诟病宋诗,实际上无论宗唐、宗宋亦或是“唐音”和“宋调”均无高下之分,只不过是体现了两种诗境上的不同美学风格,即唐诗美在情辞,宋诗美在俗事。本文意在通过唐宋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比较来阐明此特点。  相似文献   
8.
对新形势下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看到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必须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作为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要紧紧把握时代特征,准确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培养竞争意识、奉献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韩愈“以文为诗”的研究可谓精深析透。韩诗这一特征不仅对宋诗的议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推动宋代其他文学样式间的互相渗透,特别对苏轼及其后世词坛的革新有文体借鉴之功。文章在对韩愈诗作进行文本分析和归类比较后认为,韩愈“以文为诗”与苏轼“以文为词”存在文体间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边塞诗词的起源、唐代边塞词的历史背景、边塞征战和游子思妇的两大内容,分析唐代边塞词的地位,并从西域文化的角度考察以《花间集》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