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每逢遇到新闻日报的老同事,总要回忆起同刘思慕一起工作的那些紧张忙碌的日日夜夜。 新闻日报在上海解放后的1949年6月创刊,恽逸群任临时管理委员会主任,金仲华任总主笔(后任社长),总编辑的职务空着,暂由金公代理。金公说,他将请一个最好的搭档来担任总编辑。他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邵宗汉,一个就是刘思慕。邵、刘二人当时仍在香港。 当年9月,金仲华去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临行时说,此去将向党中央要一个总编辑,不达目的就不回来。开国大典后的一天,恽逸群高兴地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中央已同意刘思慕任新闻日报总编辑,邵宗汉到光明日报去了。恽逸群那天谈锋甚健,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刘思慕,说刘是办报的一把好手,是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不但文章写得好,道德人品也是无可挑剔的。恽老说,我们都是从旧社会来,出污泥而不染的不多,而刘思慕从来洁身自好,守身如玉,连烟酒都不沾。恽老说,我自叹不如,我佩服他。  相似文献   
2.
<正>我是上海人,老家在浦东高桥镇,但出生在东北沈阳。我的父亲是北洋大学采矿系毕业的,在东北工作了十几年。后来东北"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占领了东北,把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赶了出来,我的父亲也被驱逐回来。为什么驱逐呢?因为煤矿里经常发生事故,事故之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基于2008年的口述采访内容写成,时年85岁的邹凡扬老人详尽地回忆了他在上海广播电视领域的职业生涯:从改革开放后引进第一条电视广告到建造东方明珠电视塔,半个多世纪来上海广播电视筚路蓝缕、奋起直追的发展历程在他的讲述中徐徐呈现。今年时值上海电视台成立60周年,谨以此文怀念邹老及老一辈广电工作者,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从广播到电视1960年,我调到上海电台当副总编辑。这是我初次正式到广播局  相似文献   
4.
这几年来,我们的新闻改革抓短、快、多,在这方面确有改进。现在一些有时限的新闻,最先到现场的往往是电视台的记者,或者广播电台的记者。但是,社会上也有反映,认为广播、电视新闻份量不够,轻飘飘,人们看了、听了,印象不深,不满足。所以今后广播、电视新闻的改革要进一步深入,就得抓“四个度”:速度、广度、深度、高度。第一是速度。电磁波的速度是每秒三千万公里,在速度上没有别的传播工具可同它比拟了。这是广播、电视的优势。这就创造了一种条件,使我们广播、电视的新闻有可能跟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可以做到“同步报道”、“现场直播”(即记者在现场直接作口头报道)。上海电台从1983年全运会起,许多报道都是在现场直播的。观众、听众认为这种报道很真实,使人如身临其境,感染力也特别强。比如,朱建华破跳高世界纪录,记者用报话机和转播车从现场向两台传  相似文献   
5.
上海电台和电视台最近公开招聘编辑记者,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报名的人很踊跃,海外报纸还发了消息,说这是国内新闻界的"创举".我也听到复旦新闻系有同志不赞成这样做,提出意见说:如果编辑记者都从社会上招聘,还要大学新闻系干什么呢?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从社会上招聘编辑记者,是出于不得已.因为,在十年浩劫中,电台电视台的队伍受到严重摧残,一些老编辑、老记者,"老的老了,病的病了,散的散了,死的死了",而新进的干部,没有受过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这两年,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而业务干部残缺不全,等待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分配,一时又等不及,于是只好采取公开招聘的"应急措施".这次前来应聘的有四千一百八十多人,经  相似文献   
6.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是什么?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台的地位是什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如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