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访深度决定报道的深度--关于人物通讯采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常深入到工厂和农村,与采访对象睡在一铺炕上,吃在一张桌上,有时还和他们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这些生活中,采访对象很自然地和我交成了好朋友,和我谈心里话。许多好材料和精彩的细节,都是在与采访对象一起劳动时观察到的,是采访对象在炕头上悄悄告诉我的。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能采访到那样生动感人的细节,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不过比他们多下了一番采访的功夫。  相似文献   
2.
怎样采写科学家?近年来,我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 1978年《中国青年报》复刊后,我相继采访了十几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到《科技日报》后,又有了更多接触科学家的机会。我深深体会到,比起其它行业的人物来,科技人物是最难采写的。最近,我采写了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在居里实验室的长篇人物通讯——《通往科学家之路》(载于1988年2月23日科技日报),在科技界和新闻界反映很好,一些老科学家认为“写得像旅居巴黎时的钱三强”;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写信给我说他读了以后“也大有收获”。我将通讯寄给海外的朋友,他们反映也很好。《北京周报》法文版已译成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条人生的跑道,我们每个新闻工件者都在这条跑道上赛跑.……只要稍一松懈,就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只有自己强烈地意识到这点,努力去拼搏,在每个报道,每个战役中努力去夺魁,才能在这条人生跑道上,成为一个金牌记者.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我们邀请郭梅尼参加“热点引导”研讨会,她说自己长期从事新闻来信写作,可否讲讲这方面的体会?郭梅尼写了许多有影响的典型人物通讯。去年本刊曾组织了“典型宣传”理论研讨会。她这次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老总们的极大兴趣,这里我们特摘发,以销读者。大约从六十年代初,我便主攻人物通讯的采访与写作,采写了许多优秀的青年人物和著名科学家,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和科技日报上,曾经在社会上产生过较大的反响。其中如《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留学生表和的故事》《社会主义的乳汁——刘玲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续上期) 打开人物心灵的宝库 我感到,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特别是一些很少接触记者的普通群众,谁能见一面就和你谈心里话,向你打开心扉呢?这就要求记者掌握一把能够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6.
二、科学性和可读性作为一个记者,在采写科技人物时,我仍时刻不忘要站在读者的立场,考虑怎么写,写什么,读者才会爱读。采写中,我运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段,刻画出活生生的、能感染读者的科学家。有的同志注意了可读性,在筛选材料时,尽抓一些生动的轶闻趣事,忽略了科学性。怎样做到科学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我感到,关键在选择能够体现科学性的典型细节。  相似文献   
7.
怎样写先进人物的思想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黄同志: 你要我谈谈先进人物的报道问题,这个问题我也谈不好。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吧。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报道先进人物,借用这句话来说:事例不在多,有“神”则灵。这里说的“神”,指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先进思想。我的体会,先进思想是先进人物报道的灵魂。先进思想刻划得好,先进人物的报道才能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怎样刻划先进人物的思想呢?这里谈谈自己比较深的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8.
郭梅尼  徐家良 《传媒》2000,(6):37-40
来到张海迪的家,我们急切地想见到这个被誉为保尔式的姑娘。尽管我们读过她许多感人的故事,但她毕竟是个三分之二肢体都已失去知觉的人。这样的人怎样生活呢?我们不可想象。 完全出乎意料,她是那样活泼、开朗,谈笑风生,充满朝气。 那可恶的轮椅,那轮椅上耷拉着的两条瘫软  相似文献   
9.
1999年11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坐着中央首长和“全国十大杰出技术人才” 。迎着一阵热烈的掌声,新疆农科院甜瓜、西瓜育种专家吴明珠走到麦克风前: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瓜之甘甜苦中来……”可能是这个题目击中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她 的话音刚落,便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我叫吴明珠,是新疆农科院搞甜瓜、西瓜育种的研究员。  相似文献   
10.
郭梅尼 《新闻实践》2002,(12):33-38
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这一句话,是我走了许多弯路碰了许多钉子才体会到的。我1953年6月份调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整个武汉市就我一个人,这么大一个地方到底写什么?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