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感是文艺学上的一个核心话题,道家哲学亦为中国历代文艺家所青睐。在通感问题上,道家的见解如何,换言之,道家通感论有何特点,既是一个文艺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钱钟书的《通感》一文以及其《管锥编》第二册"列子张湛注"编("黄帝"),对通感与庄子(耳目)"内通"关系的研究,为我们深入探讨此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这两则文献中,钱钟书将庄子的"耳目内通"说成是文艺学上的"通感"。此说流传甚广,堪称"典论"。文章认为,二者不可如此简单地等同,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通感"属于庄子"内通"的初级阶段,而"内通"则是对"通感"的扬弃。将庄子的"内通"视作"通感",是对庄子的浅化。如同在老子那里,庄子的真髓也是"无",只有从"无"(感官)的角度理解"通感",才会意识到,如果说道家也有"通感"之论,那它只是被安排在一个初级位置,更等而下之的是"耳目不通"。文章虽起于对钱氏之将"内通"与"通感"相混同的质疑,但最终则是勾勒出道家通感论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就西方思想史而言,19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年代。来自于多方面的力量-德国唯心主义的、英法科学主义的、普遍神学的、哲学辩证法的,铸就了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多维的和矛盾的个性。任何试图从单一维度界定施莱尔马赫解释学性质的努力,都将是对施莱尔马赫的误解和虐用。他独特地发现了普遍的和恒在的误解,从而终于将只是满足于具体的方法的鄙俗的“特殊的解释学”升华为方法论的恢弘的哲学,施莱尔马赫称“解释学之目标就是最高意义的理解”。他将心理阐释置于语法阐释之后,这不仅丝毫不能证明心理阐释次于语法阐释,恰恰相反,它所透露的是心理阐释对于语法阐释的优先性。推证心理阐释在施莱尔马赫解释学中优先于语法阐释,目的并不在于扬此抑彼,孰为优先的辨析使我们明了施莱尔马赫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堪称现代解释学之父。  相似文献   
3.
“subject”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有两层意思 :“主体”与“主观”。现代性主体哲学正是通过“主观”而建立了“主体” ,从而对他者在各种意义上的霸权。与此相应 ,2 0世纪对主体哲学的拯救或批判就有了两条思路 :一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以反方法论为旗的反认识论的“本体论转向” ,一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和法国后结构主义对作为实体存在的绝对“主体”的解构。从以上两层意义的内在勾连中展开对“subject”的西方哲学史考察 ,可以看出 :“主体”是“主观”的产物 ,“主体间性”是“主观”的认识论哲学的最高成就 ,但同时“主体间性”在胡塞尔那里的终于失败 ,则意味着我们必须修正现代认识论或者在它之外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实践哲学——伽达默尔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实践哲学是伽达默尔的一个重要工作领域。本谈话的意义不仅在于由伽达默尔本人阐发了其实践哲学的精髓 ,而且由实践哲学这一视角洞开了其哲学解释学的幽密 ,这就是对话精神。换言之 ,其实践哲学的“一体性”和“社会理性”即意味着其哲学解释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一口流利的口语表达是现代人成功的必备素质。语文课堂应教会学生说话,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运用语文与人交际。何谓会说话?  相似文献   
6.
一、相交线、垂线 [学习要求] 1.理解对顶角、邻补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能在图中正确地辨认它们. 2.掌握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会用三角  相似文献   
7.
克里斯蒂瓦的美学旨在促成一种情境的出现,在其中主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或一件"进行中的作品",一种"向他者开放"的生成;由此能够同时带来我们自己身体的一种修正形式.她呼唤新的身份的形成--但这不是象征的解构,而是它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民的意义来源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认同郭沫若的观点,即民是用针刺瞎一目的奴隶的标志。本文认为民早期应该是表示纹身,由于纹身可以使人的肌肤受伤,因此民又可以用来表示刑罚。刑罚主要是针对下层阶级,因此民又可以引申表示庶民、民间、人等意义。  相似文献   
9.
"消费社会"是波德里亚是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而非一个事实描述提出来的,其特点是以"物符"为标志,这与他后来提出的"拟像"和"超现实"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本文从这一概念出发,指出消费社会是自然的丧失和个人性的磨灭.而后又超越波德里亚,引入马尔库塞的"生产"维度,指出,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体系中,波德里亚所控诉的广告拟像,不过是生产、技术和商品这些真正凶手的替罪羊.马尔库塞对生产和技术所发起的意识形态批判或可能较波德里亚的符号论批判更加透入资本主义反人性、反自然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领袖斯图亚特.霍尔的谈访记录和相关感议,主题是探询何谓“英国文化研究”的问题。在散漫而亲切的形式中,让我们深入到霍尔与文化研究的传记性关系和理论缠结及其所酿出的知识和思想氤氲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