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在潜意识的厄勒克特拉情结和阿尼玛斯男性意象的双重运作之下以及意识所能把握的高峰体验的围裹中,驻留在桑菲尔德府的简·爱深爱着罗切斯特。而简·爱出走的内在动机则是:透过追求自尊独立的人格面具,追求归属与爱的需求的满足,并继承洛伍德学校潜意识认同于谭波儿小姐独立嫁人的心理倾向而使简·爱出走桑菲尔德府。  相似文献   
2.
在认知到精神强悍的圣约翰与心理创伤的制造者约翰.里德之间的相似性,体悟到嫁给圣约翰后可能遭受与父母相似命运所带来的死亡焦虑,以及对谭波儿小姐嫁与般配丈夫这一婚姻原型的心理认同下,简.爱最终实施了拒斥圣约翰求婚这一外在行为。  相似文献   
3.
号外号外!飞毯之父经过努力,发明了传说中的飞毯。从明天起,人们可以坐着飞毯随心所欲地在蓝天里翱翔,出行也方便多了。不仅不用担心上学迟到,还可以一家出去旅行,早上去九寨沟,下午去万里长城。这飞毯携带方便,重量只有0.5千克。  相似文献   
4.
夏洛蒂·勃朗特是一位不断超越自我的作家。她的最后一部小说《艾玛》建构了与其先前四部作品主人公形象完全不同的另类:一位妖女形象。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执著行恶的艾玛被三重心理动因驱动着:阴影原型的放纵与肆虐;潜意识中对厄勒克特拉情结的病态固恋;社会性格的扭曲与社会兴趣的缺失。《艾玛》代表了夏洛蒂晚期创作的新构念,更显露出女作家对人性复杂性的关注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希克厉替补恩肖亡儿死亡空位后形成的死亡意象对凯瑟琳生存本能的威胁,以及对林敦所代表的凯瑟琳人格双重自我中理想自我的心理认同,使凯瑟琳拒嫁希克厉。而凯瑟琳的死亡本能对希克厉死神意象的心理认同,以及其对真实自我的外在匹配物希克厉的潜意识心理认同,使凯瑟琳迷恋希克厉。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亲缘关系的表征,存在于两者均注重对个体的人性和人格的探索。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范式的交互运作,不止可以强化学生深层诠释文学人物的外在表现行为以及内在潜意识心理,而且能够引领学生对纷繁芜杂的文学现象和同质的文学本质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体悟与升华,进而建构其独思独立的文学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7.
多丽斯.莱辛的作品具有显著的现实主义倾向,创作主题涉及非洲殖民地的种族、社会以及两性关系等问题,读者亦常遵循现实主义路径阐释与解读文本内涵。而本文以精神分析学与心理学为视角,撷取其短篇小说《大城市的道路》为研究个案,探索主人公杰生一系列外在行为表象背后所潜伏的内在无意识心理动机,以明晰其动态人格结构内欲望和需求的嬗变流程,揭示其善举背后所隐在的心理真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