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崔玉谦 《保定学院学报》2012,25(3):61-63,72
华池寨位于今甘肃省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一带,是北宋西北沿边堡寨中地位特殊的一座堡寨。它是利用市镇所改建的一座堡寨,并且紧邻同名的一座市镇——华池镇。华池寨处于环庆路防线的最南端,甚至北宋西北防线的最南端,是环庆路整体防御体系甚至西北五路整体防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堡寨,同时也起到了为前线转运物资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华池寨是北宋西北缘边堡寨中地位特殊的一座堡寨,与此同时,华池寨紧邻同名的一座市镇——华池镇;关于华池寨与华池镇的关系,相关研究已有初步进展,但仍需作进一步补考,新材料证明了北宋后期华池镇通管华池寨这一特殊模式的存在。关于华池寨的流变问题,尚未有学者研究,相关史料显示,华池寨自北宋之后功能再次发生变动,北宋时期的华池寨至明清时期发展为华池镇,北宋时期的华池镇(库多汗古城)则再次废弃,自北宋至清代前期,华池寨经历了由华池县到华池镇再到华池寨最终又成为华池镇的变迁过程,华池寨完成了由宋夏缘边堡寨向明清市镇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华池寨是北宋西北缘边堡寨中地位特殊的一座堡寨,它处于环庆路防线的最南端,甚至北宋西北防线的最南端,是环庆路整体防御体系乃至西北五路整体防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堡寨;与此同时,华池寨紧邻同名的一座市镇——华池镇。关于华池寨的研究已有初步进展,但对于华池寨与华池镇的关系、华池寨在北宋西北战线中的地位还有做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在宋代史料与地理总志的记载中,关于弓门寨的记载有歧义,经过对相关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宋代史料记载中的弓门堡与小弓门寨以及弓门寨并不是一座堡寨;通过对《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与宋代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读史方舆纪要》中的弓川寨与北宋时期的弓门寨实为一个堡寨。弓门寨为北宋初期于西北缘边区域所进筑的一座堡寨,弓门寨的进筑对于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弓门寨扼守了北宋前期重要的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黄石河路与秦州通过小陇山分水岭过大震关至陇州的大震关路,由于北宋中后期西部疆界向西开始扩展,原有的蕃部问题不再突出与已有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导致了弓门寨地位的下降,到宋仁宗之后弓门寨几乎不见于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5.
李宗勉为宋理宗朝前期宰相,有关李宗勉的传记史料有《宋史·李宗勉传》与《咸淳临安志·李宗勉传》,通过对比,可知后者为前者的直接来源;《历代名臣奏议》收录有李宗勉三封奏议,这三封奏议均是抄录自《宋史·李宗勉传》;关于李宗勉与史嵩之二相之间的矛盾,除了长期以来关于御蒙方略的和战分歧外,主要集中于对蒙输送岁币问题与会子称提政策推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人事任免问题;在朝野关于红袄军的处置争议中,李宗勉为在京官员中首位上疏面奏反对继续招抚红袄军的大臣;李宗勉为宋理宗朝前期宰相群体中综合评价最高的一位。  相似文献   
6.
7.
三卫府为唐代前期始置的皇宫禁卫机构,宋徽宗崇宁年间效仿唐制新设三卫府,唐代的三卫府包括三卫五府,徽宗时期的三卫府则只包括三卫三府;徽宗时期的三卫府只存在了不到1年的时间,但该机构的置罢与徽宗朝复杂政局的变动密切相关。三卫府设置的大环境即是崇宁二年至四年间大规模的清算元祐党人,三卫府的属官选用原则也是贯彻这一政策,三卫府的设置即是巩固清算元祐党人的成果;三卫府的废罢也是基于大环境的变化,宋徽宗对于崇宁五年正月间的异常天象的复杂态度导致了清算元祐党人政策随之终止,三卫府的废罢最终导致了蔡京的第一次罢相。  相似文献   
8.
华池寨位于今甘肃省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一带,是北宋西北沿边堡寨中地位特殊的一座堡寨。它是利用市镇所改建的一座堡寨,并且紧邻同名的一座市镇——华池镇。华池寨处于环庆路防线的最南端,甚至北宋西北防线的最南端,是环庆路整体防御体系甚至西北五路整体防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堡寨,同时也起到了为前线转运物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蒲阴陉故道在宋辽战争时期发挥了军事作用,在战局形势整体不利的情况下,满城战役中,北宋守军围绕蒲阴故道进行攻防,针对辽军不熟悉地形的劣势,对辽军形成合围。以宋军主将之一崔彦进的传记资料为主,结合其他史料对这场战争涉及的关键地名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伏击辽军的地点位于一处长城旧址,该旧址是易水沿线黑卢堤的一部分;这场战役获胜的原因有前线将领的指挥,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宋军一方对于蒲阴故道沿边地形的熟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