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都市在穆时英笔下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穆时英的小说描写的是单身男性的社交社会,都市女性于其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她们具有多层面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角度勾勒穆时英小说的审美主体画像。逃离与奔向这种二元悖逆的因素构成了审美主体的主要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攀 《文教资料》2012,(25):23-24
新感觉派作家所创作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和同时期文坛主流所创作的人物形象相较,显现出极强的另类感。他们或是具有世纪末情绪,或是有着二重人格,可以说,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出现触及了当时中国文坛的一些盲点。依据不同的特征可将这一系列人物形象分成两类:世纪末情绪体验者和具有二重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控制论的反馈原则剖析了《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旨在证明拉斯柯尔尼科夫并不是意识分裂、二重人格的人物,而是意识统一、不断在反馈调节,以求心理平衡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矛盾修辞的理论,对深藏于《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剌克厉夫怪异的面孔下那个对立统一的心灵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这个“美丑一体,善恶与共”的矛盾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性格内涵,展示了“二重人格”在文学创作中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5.
有人评价海明威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之间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作品一再出现雅格布森所说的‘对称”’。所谓“对称”,无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说,海明威的作品体现出外弱而内强的特点。作品的语言层面上,单调平淡,有些意思要经过仔细推敲才能体会到,而且不说场面怎样壮烈、悲惨、紧张或痛苦,他总是把情感压抑到不容易察觉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儒士作为“道”的传承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儒士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原因、过程、特点和内容,反思其分裂的二重道德人格,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道德人格建设有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林洁 《铜仁学院学报》2004,6(4):25-26,29
《李娃传》是唐传奇小说的名篇,它的大团圆结局不同于唐五代其它描写妓女与士子的恋情小说.本文即从荥阳公子的性格、李娃的二重人格心理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三个方面分析这篇小说结局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部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相比肩的大悲剧。全剧展示了一个善良孝顺的弱女子因蒙受奇冤.指斥天地.怨怼鬼神.以其毅勇刚烈的第二重人格感天动地,刺贪刺虐.惊世骇俗,最终惨遭刑戮的过程。把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最高价值毁灭给人看,使作品的悲剧意味浑厚凝重。而在渲染悲剧气氛、表现作品主题时最关键、最精彩、最有力的一笔要属窦娥的“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不仅是《窦娥冤》全剧的高潮部分.也是作体现创作意图的关键所在。可是对这三桩誓愿的理解历来说法纷纭,莫衷一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不屈抗争。但有人探幽发微,见人未见.认为窦娥的后两桩誓愿太“歹毒”和她善良的性格有悖,会损害她美好的形象。持此论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物质决定论对立的角度评价了陀氏的“现实主义”,重点分析了陀氏的现实主义所涵盖的心理内容,包括二重人格、心理分析、下意识和梦等;同时指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忽视了陀氏的价值立场,即其宗教信仰。从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的角度看,陀氏对物质决定论的抗议为人类选择生存方式,寻求个体的生存意义,留出了一个非常珍贵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郁达夫两位作家在描绘人物的内心裂变,渲泻潜意识,通过环境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等方面表现出了一致性。而陀氏多以震撼人心的事件、用“再现”的手法展示人物心理;郁达夫则以貌似平常的事件、用“表现”的手法展示人物的心理,在这些方面两位作家又表现出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