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4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20882篇
科学研究   1035篇
各国文化   196篇
体育   913篇
综合类   502篇
文化理论   150篇
信息传播   190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635篇
  2014年   2032篇
  2013年   2186篇
  2012年   2479篇
  2011年   2991篇
  2010年   2346篇
  2009年   2240篇
  2008年   2843篇
  2007年   1741篇
  2006年   1196篇
  2005年   908篇
  2004年   654篇
  2003年   567篇
  2002年   467篇
  2001年   418篇
  2000年   347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志报国     
这年(1959年)10月底,毛主席在同周总理、聂荣臻还有罗瑞卿等人研究发展尖端武器的时候,就发出了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就是这句话,坚定了我和我的同志们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我原来的志愿是学医,想当一名好医生,遵从我父母的意愿——治病救人。我小学毕业的时候,遇上"七七事变"爆发,沿海城市的学校大多被迫停办。为了求得一个比较能够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我和我的同学们不顾交通的困难,徒步走了四天的山路,脚都起了水疱。  相似文献   
2.
潜藏于历史、文化、秩序以及人性背后的权力意识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色。"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掌权者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满足个人欲望,展现权力与欲望编织的巨网对人性的摧残与毁灭。人受权力与欲望的支配,在权力的倾轧下逐渐堕落、扭曲和异化,最终深陷权力的泥潭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3.
蒋华 《湖北档案》2003,(1):93-95
郑萍如,浙江兰溪人.她的父亲名叫郑钺,清末留学日本,在上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宋教仁等奔走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娶了个日本太太,育有两男一女,女孩就是郑萍如.  相似文献   
4.
2003年7月12日清晨,黄浦区邮协组织的一支队伍,踏上上海青浦这块古老的土地。 沿着朱家角古镇放生桥的历史古迹,寻着上海早期邮政--大清邮局原址,观赏了上海五大古园林之一的青浦曲水园,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纪念馆,在"东方绿舟"上尽情地游乐欢唱。 这就是黄浦区集邮协会2003年青少年集邮夏令  相似文献   
5.
稼轩词中生命体验式的创作方式揭示了词人浓郁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在中国文化中主要体现为“柔”。辛词中的悲剧意识体现了这种柔性的力量。它在更深层次上是来源于作者对边缘式的“归正人”的生存处境的体悟与感受 ,正是在这种以“宦游”为主要形式出现的边缘处境中作者揭示出了生存的悲剧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李锐是一个很有苦难意识和悲剧情怀的作家,他有着深沉的苦难意识和独特的文学苦难观,在经历和记忆苦难的同时,李锐拥有了一种作家的思接千载的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7.
慨叹生命的短暂,忧叹岁月的流逝,这是哲人骚客常有的情怀。庄子生死齐一可谓达观,但仍有“人生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的感慨。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孔子,也曾对时光的流逝不返有过深沉的叹惋:“子在川上日: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也感叹道:“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流光如水、人生苦短的怅惘是人类生命意识觉醒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大数学冢刁潘都:“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潘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他的一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后人们在计算数学家的年龄时也会为他至死不灭的数学精神所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9.
提起奥多姆,你首先会想到什么?不三不四的位置和打法,沉浮跌宕的人生,还有飘忽不定的性格?也许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摇摆人这个称呼了。  相似文献   
10.
直面惨淡的人生——刘恒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恒的创作缺乏快乐,他看到的是生命的困惑,致力于探究生存之道,探索人性之谜,揭示无所不在的人生宿命。存在与消亡,实有与虚无,意义与空无,成为他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