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门鼓吹说     
黄门鼓吹既是东汉乐人、乐种之名,又是东汉乐署之名,但许多学者至今仅认可前说而否定后说,本文则认为二说均符合事实,皆能成立。另外,在东汉作为乐署之黄门鼓吹,其职能与地位除协律一事外,其余与西汉乐府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2.
明朝初期,统治者对乐户户籍的改革对整个明朝雅俗文化的融合和发展等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对乐户制度的内涵进行了概述,研究了明代初期乐户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以及对雅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音乐的雅俗之争,也是由来已久的.雅乐是音乐与政治教化结合的结果.即包括六代之乐、雅、颂及雅乐化的风这全部的周乐在内.俗乐即侈乐、郑声、淫声等,表现出全然不同的放纵过度的特色.汉初,由于时势的动荡,也由于传统雅乐的散失,加之其时开国君臣大多出于下层,故而朝廷之上已出现雅乐衰歇、俗乐高涨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王耀星 《科教文汇》2007,(12S):203-204
对于宫廷雅乐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在研究中对雅乐的广义与狭义的关注却不甚严密。本文通过对广义与狭义两个不同范畴的雅乐在历史的传承中所表现的变与不变之因素的探讨,从而在宏观上对该问题作相应的澄清。  相似文献   
5.
对于宫廷雅乐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在研究中对雅乐的广义与狭义的关注却不甚严密.本文通过对广义与狭义两个不同范畴的雅乐在历史的传承中所表现的变与不变之因素的探讨,从而在宏观上对该问题作相应的澄清.  相似文献   
6.
历代以来,一提起“郑声”,人们往往把它和“淫”联系起来,这是不对的,应该全面真实地认识“郑声”。首先,“郑声”是郑地的俗乐;其次,“郑声”是音乐新声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三代以来,功成以后皆自立礼乐,目的是为了敬天保民、帝祚久远.这些礼乐庄重典雅,可用于礼制、仪式、教化,但缺乏欣赏价值.儒家推崇的就是这些礼乐,把流行乐看成是郑卫之声,亡国之音.连刘邦也只能在宫闱中享受一番家乡情调.汉武帝时代,由于窦太后反对儒家礼乐的缘故,所以表面承前朝之式,实际上在太乐宫以外另设上林乐府,名定郊庙之乐,接受四方贡献,并采各地歌谣,然后由李延年协律,尽情享受.但协律定音不是以钟为均,所以保存了歌诗的缘情绮丽特色,汉代的俗乐,也就是第二部乐--汉乐府因此形成.楚调<房中乐>只是雅乐的移风易俗,是礼崩乐坏以后参照楚国编钟定音的礼乐,初以二南为对象,后改名安世乐,成为亦雅亦俗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一部礼乐作品.  相似文献   
8.
对白石歌曲旁谱的解读历来为治词乐之学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者们共同重视.考察《白石道人歌曲》所用宫调发现,标注宫调者23首,其中19首的宫调名称均见录于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二十八调胡部俗乐内.釐清唐代教坊俗乐二十八调的调性,探讨其与宋代燕乐二十八调以及《白石道人歌曲》用调之间的因革关系,是准确解读白石十七旁谱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极具音乐才情的帝王,其在位期间扩建乐府,扩充了俗乐工作的专门机构,有力地促进了俗乐的传承发展;重视音乐人才,将全国各地民间音乐人才挑选到乐府机构,从事音乐收集、整理和创作工作,促进了俗乐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出于维护礼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孔子提出“郑声淫”的命题。郑声之“淫”,在于形式上违反五声规定;在内容上情无节制,对僵化的礼乐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孔子把人生的意义定位于现世,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转换为族类生命的无限延伸,他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维持现存,稳定社会秩序,保护族类的生存。他由此构建了以中和思想为核心的音乐美学理论,中和即过犹不及,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谐和,中是前提,和是结果,中是核心,有和必有中;和是中的必然,和必得中。温柔敦厚即中和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