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权 《东方文化》2001,(1):87-92
不久前,香港《纯学》主编王敬羲前辈见告,金枫出版公司的老板周安托先生已于去年3月25日去世,并把报道此消息的台湾某报交给了我。该报的一篇题为《金枫出版社后继有人》的章说:“周安托曾因出版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秘戏图考》和法国巴黎大学专研俗学的陈庆浩所主编的《法国性学大系》而被(台湾)新闻局以出版法以‘妨害风化罪’告发,然而却在官司获胜、出版法废止后不久辞世,颇令出版献嘘。”  相似文献   
2.
中唐以后,雅俗文学的分化使“小说”的“残丛小语”概念亦分化了,一直到清末,雅文学都抱守固有概念,拒不承认明清小说为“小说”;而俗文学家们则从宋代开始,先将说话之短小者、后将历史演义以余史身份都推进“小说”概念中,以期挤进雅文学殿堂,但雅文学的末把交椅终于未坐成,却赋予了“小说”一词以现代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史",作为一种文体写作,是100年前的新生事物.它最早诞生于和中国文化有密切血脉关联的日本汉学界,尤以明治一朝蔚然大观.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前后达到10余部之巨,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堪执当时中国文学史研究之牛耳.  相似文献   
4.
赵丹 《现代语文》2006,(12):52-53
当代坛,描写城市情爱的俗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大家忙着把自己装扮得更“现代”而无暇顾及心底深处对美的渴求。古典而唯美的作品被人视为矫揉造作且被忙碌的现代人拒绝。曹轩先生却关注美感,倾心雅致,固执地高举着“古典美”的学大旗行走坛。他认为:“学的古典与现代,仅仅是两种形态,实在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深刻与浅薄。艺术才是一切。更具悖论色彩的是,当这个世界日甚一日地跌入所谓‘现代’时,它反而会更加看重与迷恋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情感的慰藉,能在喧哗与骚动中创造一番宁静与肃穆的‘古典’。”他坚信“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孝亲思想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孝经》、《丰L记》等儒家经典著作当中。儒家尊亲重孝。“孝”不仅是指孝顺父母,还包括敬爱兄长,并且扩大到行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众人,达到儒家“仁”的境界。这些孝亲思想在S.5588残卷也普遍有所反映。佛教为赢得信徒与减少传教阻力积极调和儒释之争,主动吸纳儒家孝亲思想,再加上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地区的佛教俗文学中存在大量的孝亲思想,这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自18世纪末开始译介中国通俗文学作品,迄今已逾二百年。老一代汉学家如В.П.瓦西里耶夫、B.M.阿列克谢耶夫在介绍和研究中国俗文学与民间文化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当代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司格林、华克生和郭黎贞等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杰出的成果。对中国俗文学与其他民族俗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及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的相互影响研究,是前苏联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俄罗斯。俄罗斯中国俗文学研究具有材料特殊、视野开阔、角度新颖、观点创新的特点和长处,但也存在着用源于西方的一般文艺学、美学理论生硬诠释中国文化和后继乏人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学运动的兴起将俗文学研究带入了一个广阔无比的天地,民间文学、说唱文学等等文学样式与小说、戏曲一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人文背景下,歌谣学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着俗文学的研究走向平民,走向启蒙,甚而走向"民间崇拜"。歌谣学运动的历史价值是多重的、丰富的、深远的,她在俗文学研究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任何研究俗文学学科史的学者都不可能绕开歌谣学运动这一历史文化个案。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呼唤着野性,其朴野之美呈现为一种显著的审美形态。从整体构思看,把神魔的灵异与社会的动荡结合起来,给梁山泊的野性强力精神以合理的解释。而好汉们犷悍、粗野的性格与造反的目标结合起来,这种朴野之美便表现出正义的理想光辉;同时,小说对野蛮杀戮场景的再现,对环境的描绘,对好汉们肖像、绰号、武打、饮食等方面的渲染,都显示出朴野之美。《水浒传》对朴野之美的追求,不仅是宋元的社会现实促成的,也是中国俗文学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是数代说话人与文人审美趣味的调整与转变。  相似文献   
9.
10.
晋语、兰银官话、中原官话银吴片方言中都有"耍笑"一词,而且"耍笑"在甘肃、内蒙、陕北地区的婚嫁习俗、地方戏曲中也经常出现。本文结合《汉语大词典》,对"耍笑"词义的演变及作为文化词在西北地区婚嫁习俗、二人台等民间艺术中的表现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