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5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论述文学创作时,曾有两句言简意赅的话:“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乘一总万,举要治繁。“(刘勰《文心雕龙·总述篇》)就是说,文学创作要首先致力于根本,观察一定要探索源头,根据原则来统摄多种多样的变化,掌握根本来处理繁多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一思路和方法论,对如何做好驻外报道工作也有启迪。作为中央电视台的驻外记者,其基本职责和任务就是要作为中国人的一双眼睛,敏锐地观察世界,深刻地了解世界,客观真实地报道世界,及时,有效、深入地报道发生于驻在国的有关新闻。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高度重视把握“大体”、“根本”。在这里,“大体”、“根本”可以理解为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了解问题的角度、视点、思维认识框架、参照系等等。如此,观察方能“穷源”,为文方能“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报道方能及时、有效、深入。  相似文献   
2.
正《文心雕龙》问世一千四百多年了,其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真知灼见是独树一帜的。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曾有评价:"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该书第十六篇《史传》的立意虽然是讲历史散文的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的终极本原、文学作品的本原和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三个方面对刘勰的文学本原理论进行了阐述。刘勰文学本原理论的突出特征是把文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联系在一起,认为文本原于道,圣人借文显现道。作为道之文的“经”是文存在的语言家园。  相似文献   
4.
灵魂的颜色     
我国六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探源 ,虽幽必显”。这段话不仅揭示了“情感”在创作时的重要作用 ,而且道出了欣赏者也应“披文入情”探求文章主旨的真谛。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探源”发现真善美呢 ?笔者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偶有所得。对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 ,学生与作者写作的时代已经有些距离了 ,在加上没有什么生活经验 ,很难体会到艾青那种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之情。我抓住了文章结尾部分的一句…  相似文献   
5.
刘勰看来,以往文学发展的状态的变化,其实质都是因为文质互为量变而形成的递进和衰退。准确地说,他认为:在商周之前,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从商周以后则是一段衰退的历史。那么,商周就成了实际意义上文质彬彬的顶峰。然而,文质无法达到绝对的平衡,商周的“丽而雅”已经开始显示出文进质退的趋势。所以,不可否认,商周实际上又成为文胜质的拐点。文学的发展,在商周之后,便逐步走上了“从质至讹,弥近弥澹”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是莫衷一是。在本文中,笔者在对关于它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它产生的哲学根基——气化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7.
曹丕与刘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批评的两大重镇,二都对理论思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从学批评角度观察,曹丕与刘勰联系十分密切。其首先表现为,在魏、陈思的优劣比较中,刘勰明显向曹丕倾斜,这在陈思优于魏已有定论的南朝,实属不易;其次,二在统领全局的宏观述思想方面,不无相通之处;更重要的,是曹丕关于批评主体要从学创作中剥离、独立的思想影响了刘勰。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9.
刘勰认为作品是情理与文辞的统一,“味”是伤口带给读者的感觉;“隐”的表达产生“味”,“味”即情意的含蕴丰富,体会不尽。“隐”是将情感蕴含在艺术形象即景物描写中,通过言外之意委婉传达,达到“物色尽而情有余”。刘勰的论述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情景浑融、情意无穷的审美建构和广阔深邃的艺术境界,也影响诗歌批评探讨总结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是中国诗学意境理论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艺理论界和“龙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将“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看作是刘勰对学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实际上,刘勰《时序》的“变染乎世情”的“”特指“学(章)的质”,该段话只揭示了学(章)的质发展变化规律,并非指整个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