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分香卖履"之典义,乃"指人临死时恋念所爱的妻妾",这证明了"明诚纳妾"的真相;清照词中"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汉皋解佩"、"纨扇题诗"等六个标示情变和遭遗弃的故实,以及词中有关哀怨冷落的情感描述,都相互印证了明诚纳妾的确凿事实.姚玉光的辩解对此避而不论,是文不对题;其文中的六个文词解释是其重点,旨在辩解和自我掩饰.然而,姚玉光的舛误彰明昭著,其辩解是徒劳无益的.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自问世以来,众说纷纭,奠衷一是,没有一种观点得到认可。本文以“情”说起,浅析了一个作家创作一部作品,这和他的生活时代、个人经历、以及创作动机是有密切关系的。白居易的《长恨歌》致所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所诡的“感人心者,其先乎情”,自己感动了,形诸诗篇,才有感动别人的可能,可以说作者借《长恨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了一次倾吐,在感伤哀怨的意绪中完成了对李、杨二人忠贞不渝爱情的歌颂,对其悲剧的结局给予了无限的同情。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的词,无论是爱情词还是悼亡词,无不渗透着深深的哀怨伤感之情,使人为之动容。词人这种感情基调的形成,缘于其出身和环境。本文将从其爱情词和悼亡词入手,分析其词风之魅力。  相似文献   
4.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5.
主要运用作家和文本比照分析的方法,具体论述了冯延巳词对屈宋辞赋和韩倔诗歌的受容情况。从屈原哀怨执着的悲剧精神、美人香草的诗学构建,从宋玉“悲秋”、“云雨”的迷离意蕴,从韩僵迷惘凄寒的情韵、特定的诗意和惯用的意象等方面,对冯词的历史受容性作了初步的梳理和描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冯至<昨日之歌>的抒情内容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认为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7.
琵琶曲     
1月21日晴 最爱白居易的那首《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每一次诵读,都会有千丝哀伤。曾经以为是诗中的哀叹和琵琶上的音符感染了我。而事实上,因为千百年前的我也是一把琵琶,一把哀怨的琵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南朝乐府民歌内容多为男女恋情的描写,大胆而又露骨地刻画了女性的情与态,其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而又热烈浪漫,富有艳情的特征。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特质,植根于江南繁富之地。南朝富有艳情特质的时代风尚,直接刺激了情歌艳诗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艳情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龙琳 《湖南教育》2010,(1):48-48
寒夜拥炉读诗,叶芝的这首《当你老了》,短短十二行,用素淡的文字触碰着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让人在沉静中温暖,在哀怨中叹息。一百多年过去了,叶芝、茉特&#183;冈们的故事早已化作清风明月,然而他们点燃的那团炉火依旧闪耀,温暖着老去的时光、遥想爱侣的心灵,和炉前一代代的阅读人。  相似文献   
10.
周明璃 《科教文汇》2009,(31):247-247
《牡丹亭》中,从“情不只所起,一往而深”的缘由,到“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过程,都在昭示“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因此,对于“至情至性”这一种深度的剖析也就成为了研究《牡丹亭》的热门头选,而本文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以引发这一场生生死死的“梦”的前奏为立足点,诠释梦之前的感情变化所导致这场梦的必然原因,从而证明这场梦对于现实的意义,以及与生命体内在逻辑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