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宾乡圣先哲唐君毅,是影响颇大的世界文化名人,本文简介了唐君毅家世,生平、骄人业绩及其在海内外之影响,赞扬唐氏人格高尚,志业千秋。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青年唐君毅以文人的方式,淑世的立场,继承近世"大变局"以来文化守成之职志,在民族危亡关头,以躬行践道的救亡书生自任,立足民族与人类的长久命运,竭诚于超越时代的救亡思考,矢志于传统坚守和文化复兴的弘道建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抗战出力,终成就其肫挚刚健的儒者气象。  相似文献   
3.
唐君毅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的《人生之体验》,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而又情趣盎然,富有诗意的著作。作者意在讲人生的体验,即"本书重直陈人生理趣",要表达的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与心灵的体验感触。但他采用了文学化的语言,用散文诗的篇章、童话的幻境和四言诗的语体表达他的人生体悟。  相似文献   
4.
1949年钱穆、唐君毅离开大陆,南走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在香江树起了一座弘扬中国文化的长城。两人"全幅精神,注于新亚",共同确立和奠定了新亚的文化理想和教育理想,为香港的人文教育和儒学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亚后期,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渐行渐远,乃至分道扬镳,这对于港台新儒学复兴运动而言,当是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5.
唐君毅认为"科学"是自我对待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态度,它以"超越性"和"分析性"为基本品格。科学的态度是必要的,对自我走向理想的存在有着积极价值;但它自身也有种种限制,具有导致自我存在危机的可能性。科学发挥何种作用,关键在于是否将其置于"仁心"的主宰之下。他从存在论角度对科学的考察,为理解和反思科学及其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文化思想界的巨子,一生以儒学为文化研究与生活生命之旨归。他通过对宗教意识的重新界定开发出了一种即内在即超越的新宗教精神,并以儒学为本位以求建立一种世界新宗教,以为人们寻求一种安身立命之道,表现了他关注终极生命安顿的人文诉求。  相似文献   
7.
<正>《宜宾学院学报》(月刊)于1979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分设人文社科类(每年10期)和自然科学类(每年2期)两类刊辑,被中国知网、万方等知名网络数据库全文收录。《宜宾学院学报》人文社科辑,重点开设了"四川思想家研究""酒文化研究"专栏。"四川思想家研究"专栏,以唐君毅等新儒家研究为起点,进而研究历代川籍学人的思想历程和学术贡献,努力凸显四川  相似文献   
8.
儒家哲学中,"气"是一不可轻忽之元素。以当代新儒家而言,牟宗三先生的哲学思维是道德实践源自本心自立道德法则,这样的思维必然肯定有一超越气、不受气影响且能妙运气之本体,此本体与气构成形而上与形而下两层关系。唐君毅先生则不然。固然他对于心性论十分熟稔,但他也关注"气"之本质特性,因此其论点与他人大异其趣。唐先生在诠释张载的气论时,视气为形上之第一原理;但他在诠释程朱之理学时,气又成了必以理为主导的形而下之气。看似相反的两种见解,实则暗藏一致性的条理:事相之互为隐显即是气之流行之道。这实际是唐先生以通融的姿态解释张、朱二人之学,使这两种体系的理学圆转自如。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是对民族文化的来源、发展历程、所具特色和发展方向的认识与研究。唐君毅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其文化自觉意识不仅表现为"花果飘零"的悲情,更体现为笃实的研究实践,其研究成果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以问题和概念为中心分析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二是以儒家的心性之学为基础重建了中国的道德形上学,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三是立足中国文化本原指出了中国文化三极并建的发展方向。唐君毅的相关理论为当下中国的文化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唐君毅儒学的存在之思包含了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观照,为二者在存在问题上的融通提供了直接参考。就存在领会先于存在者而言,海德格尔"存在论区分"的视域是唐君毅儒学所缺乏的。就存在问题不在在世生存之外而言,唐君毅儒学的人文主义的存在之思是不无深刻的。尽管如此,二者仍存在可融通处,即"生命存在"和"此在"观念的对应性,其契合表现在:一是在源始共在问题上表现为"心境感通"与"共同在世"的契合;二是在个体切身存在问题上表现为"人存在于自身"与超越沉沦走向本真能在的契合。当代哲学的存在之思应该着眼于当下的生存意欲,着眼于异质性的个体性存在的不断生成维度,来思"前主体性"的——作为相应奠基方式的"构成"样式之——"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