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教育   59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猫的墓     
移居到早稻田以来,猫渐渐地瘦了,同孩子们嬉戏的气色全然没有。太阳射着屋宇,便去睡在廊下。在摆好了的前足上,载着方形的颚,凝然地眺望着庭里的树,许久许久没有见着它动,孩子虽是在旁边怎样的吵闹,只装做不知道。在孩子,早就没有把它当作对手了,只是说,这猫不足以当作嬉戏的同伴了,却把旧友委托于他人之手了。不仅孩子,连  相似文献   
2.
《明暗》是夏目漱石去世前的未完成之作。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 ,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具有独立意识和鲜明个性的女性阿廷 ,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个人的不幸、社会的不公感到不满的男主人公小林的艺术形象。作品结构的巧妙和描写的致密程度都是无与伦比的 ,可谓夏目漱石创作的一个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塘栖     
夏目漱石的小说《旅宿》(日文名《草枕》)中,有这样的一段文章:“像火车那样足以代表二十世纪的文明的东西,恐怕没有了。把几百个人装在同样的箱子里蓦然地拉走,毫不留情。被装进在箱子里的许多人,  相似文献   
4.
明治时期的西式教育较之以前有显著不同,这种从事实出发的教育为国民个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夏目漱石主要从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问题上谈个人主义,形成“自我本位”思想.夏目漱石认为发展自己个性,同时尊重他人的个性;使用属于自己的权力,同时记住相伴而来的义务;显示自己的财力,同时重视相伴而来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高尚人格的体面人”.  相似文献   
5.
我笨故我在     
记得夏目漱石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也多,欢浓之时愁也重。一晃便走过了三十年人生。三十而立,是一座横亘在我面前的山峰,上面空旷辽阔,树木苍翠,云雾缭绕,霞光四射,那一种辉煌,那一  相似文献   
6.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界的一座高峰,创造了众多优秀作品。《心》是夏目漱石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个人主义思想,文中充满了对极端利己主义的批判。本文通过对《心》的解读,研究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如果有一天,你在阅读经典时偶遇一只猫——一只会对主人说三道四的"猫",那么,你将走进一个"与猫共舞"的文学天地。这只猫的主人,就是被日本誉为"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作家简介】夏目漱石(1867—1916年)原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传》)。在文学创作上,夏目漱石属大器晚成,38岁才发表处女作《我是猫》。  相似文献   
8.
重读一百年前夏目漱石著《文学论》,更能看出其独具一格、卓尔不群.作者不是以某种“主义”而是以“全义”的视阈,以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的三重角色,从(F+f)的“文学公式”出发,以“焦点意识”、“幻惑”、“文学语法”、“暗示”、“渐进推移”等一系列独特的概念范畴为中心,以18-19世纪英国文学原著为主要例证,阐述了文学构成论、文学特性论、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论、文学修辞论、文学推移论,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用社会心理学方法写成的自成体系的文学概论著作,对今天的中国文论界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七十多年前出版的张我军译本错译甚多,在译本严重老化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加以重译.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的小说《三四郎》中,来自都市的与次郎和来自乡村的三四郎,虽是同处一个社会时代的年轻人,却具有截然不同的个性行为特征和待人处事方式。都市青年与次郎的独立自信、洒脱不拘、积极进取与乡村小伙三四郎的自卑胆怯、谨小慎微、消极被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给他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和人生。  相似文献   
10.
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形象:迷茫的求学者,清醒的“多余人”,随波逐流的小知识分子,还有独自一人在内心深处苦苦探索的学者。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境况不同,性格各具特色,但他们都体现出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一些共同之处:不断思索,憎恨不公,但又无力改变,只有悲观失望,痛苦彷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