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6篇
科学研究   24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水》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认识水,可使其对水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2.
唐善 《儿童音乐》2013,(11):69-73
儿童天生喜欢亲近音乐。挪威的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教授称儿童是“本能的缪斯”,“声响、运动、旋律,这些音乐的要素,远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印入胎儿的感觉器官”中。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因为缺少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是肤浅、模糊的,对构成音乐的要素也是一知半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可能学会唱这首歌曲了但却不会自己学习怎么唱。  相似文献   
3.
一、借助多媒体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被学生誉为最为枯燥和抽象的学科。课堂上学生很容易走神,学生似听非听,结果一知半解,好像听懂了其实并没有真正听到心中加以理解,碰到概念的稍微变化就没了招,不会灵活运用。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而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是通过外界事物...  相似文献   
4.
科学形成性评价重在考查阶段性学习成果,对不同形式的成果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对实物形式的成果,比如学生制作,可以先分组评选,再上台讲解,给出评价等级;而那些种植或饲养的实物成果,则要结合  相似文献   
5.
一“听课”一词不知出自何处,始于何时?我猜,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坐于下席聆听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之意。时至今日,“听课”多指学校内观摩他人课堂教学。随着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培养目标及受众对象的迥异。“听课”已非唯是耳朵之劳。而是眼耳鼻口心等各个感觉器官的“集结号”。宛若中医诊治时的望闻问切。  相似文献   
6.
让孩子用所有的感觉去了解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儿童感知教育手册》,让我回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游戏:雨天,我们总是喜欢脱掉鞋,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用脚把一小块地方抹平,再在上面走过,体验那种滑滑的和小心翼翼的感觉。在现在看来,这种行为可能就完全符合通过感官感受获得经验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一觉醒来。睁开双眼,看到的是家中熟悉的场景和透窗而入的阳光:工作累了,听段音乐放松放松:新买的衣服,摸起来手感不错:饭菜上来了,先是扑鼻的香味.然后是绕舌的美味。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5种感觉塑造而成。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被各感觉器官所捕捉.  相似文献   
8.
田洪明 《广东教育》2011,(12):70-72
一、素质教育要义"素质"一词,词典的诠释主要有三:①事物本来的性质;②素养;③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这三个义项都不足以解释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素质"的含义在今天应该有了全新的发展,目前还缺乏权威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尚霞 《大观周刊》2010,(48):130-130
作文三步教学法教学生们要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去感知实物,的确,生活足写作材料的源泉,那感知就是写作的重要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感知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感知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同时还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等。目前的大部分初中生,往往是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往往只能用概括性的笼统的语言,写出人物或者事件。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得具体、写生动呢?我们老师也很少去探究,或是未能探究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当然就没有学到写具体、写生动的有效方法,因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