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650篇
科学研究   331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49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何典>文本中艺术辩证地运用了虚实对比、悲喜对比、雅俗对比和断续对比的表现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讽刺风格,增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和文本的艺术张力,从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显得"分外精神".  相似文献   
2.
离子反应     
李阔斌 《中学理科》2002,(11):19-21
题型示例一: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例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3.
韩杰  邹玉明 《山东教育》2004,(10):32-32
那是一节试卷讲评课,我跟学生一起校对一份他们自己完成的测试卷。  相似文献   
4.
许丽 《师道》2005,(5):31-31
这是一堂小学生作点评课。不,应该说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会。  相似文献   
5.
校对的"察"与"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校对主体对校样差错“察”与“断”的结合。“断”是“察”的结果,“察”是“断”的前提。“察”就是在校对差错时善于察其源,观其形,识其义,辨其音。  相似文献   
6.
第12届欧锦赛抢、断球技术运用情况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12届欧锦赛抢、断球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防守技术的运用在不同的区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整体防守下,断球已成为本届欧锦赛最主要的个人防守形式。这表明当今欧洲诸强在防守形式上表现出极强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7.
晨光 《传媒》2006,(4):27-27
<人民日报>3月17日4版一条短消息的标题如下: 李肇星会见联合国秘书长 黎巴嫩和叙利亚问题特使 这个标题的意思是:李肇星会见联合国关于黎巴嫩和叙利亚问题的特使.这个标题的文字没有错,但是这样移行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一般说来,如果是两行标题,读者在读完第一行时总习惯停顿一下再读第二行,因此标题移行断句时不能只考虑上行与下行的字数相等相称,而应考虑其内容的严谨.如果标题中的词语环环相扣、不易断开,那就不妨将其标成一行题.就在这个短消息下面还有一条短消息,其标题为:  相似文献   
8.
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种重要反应类型,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只有多角度认识和理解酯化反应规律,才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下面将其主要规律及典型应用归纳如下,供参考。一、反应规律1.从反应机理看:一般来说,有机羧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时,酸脱羟基,醇脱(羟基上的)氢(原子)。即羧酸分子中的"—OH"被醇分子中的"—OR"所替代。2.从成键和断键角度看: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也是可逆反应,酯化时从哪个地方形成新键,水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5,(5):113-120
《墨子》中按断复句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根据按语与断语之间是否使用代词衔接,《墨子》按断复句可分为直接性评断按断复句和间接性评断按断复句两大类。其中,直接性评断按断复句占绝大多数,而代词衔接则为判断按断复句的重要标志之一。《墨子》中大量出现的用代词衔接的按断复句表现了《墨子》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及战国时期语言发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黄献英 《广西教育》2014,(28):51-51
正校园的四月,春光明媚,满园芬芳,我带着学生们在草地上吹泡泡。泡泡一串串地冒出来,大大小小,晶莹剔透,五彩缤纷;学生们在草地上快活地玩耍。这是六年前我进行作文教学活动时的一个场景。那时候,我常常带着学生们去"体验"各种活动,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如何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观察和描写活动中的人物,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多数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渐渐学会了把一件事情写具体。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没学会,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每次提笔写作就仿佛在挤牙膏,半天才能写出一两行。如今,新带的这一届学生又到了三年级。如何让他们尽快学会"把一件事写具体"呢?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转而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