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魏晓帅 《语文知识》2012,(4):103-104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本文拟从词之起源、词之本色特征、柳词创作年代与晏殊、张先、欧阳修之比较,以及他对词之体式的革新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还原他在词史上应有之地位。  相似文献   
2.
研究<唐声诗>的音乐学价值,是对诗与乐进行深刻的剖析.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当代学者任丰塘先生对唐声诗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及内容,重要的是任先生对唐声诗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及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采用了排除法、分类法、对比法等,并非常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将诗与词、诗与乐以及历史渊源从横向与纵向对其产生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3.
丁月娟  李绘 《兰台世界》2014,(4):108-109
唐代几乎成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代名词,凡提及中国古代,必定逃不开唐朝。唐代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除了其特有的历史朝代特色之外,就在于唐文化的巨大魅力,比如“唐装”、“唐人街”都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4.
唐代几乎成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代名词,凡提及中国古代,必定逃不开唐朝。唐代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除了其特有的历史朝代特色之外,就在于唐文化的巨大魅力,比如"唐装"、"唐人街"都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5.
对白石歌曲旁谱的解读历来为治词乐之学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者们共同重视.考察《白石道人歌曲》所用宫调发现,标注宫调者23首,其中19首的宫调名称均见录于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二十八调胡部俗乐内.釐清唐代教坊俗乐二十八调的调性,探讨其与宋代燕乐二十八调以及《白石道人歌曲》用调之间的因革关系,是准确解读白石十七旁谱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文人词与声诗并著,二者互有联系,然区别也很明显.从配乐演唱、歌法转变以及诗人唱和三个方面揭示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7.
从隋唐五代燕乐的发展以及燕乐歌辞的演变过程来看,燕乐的流行是曲子辞产生的直接原因;曲子辞的创作又为词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音乐性和民间性是隋唐曲子辞的主要特点,长短句合乐歌辞是燕乐歌辞的主要形式。隋唐曲子辞在艺术表现、思想内容等多方面的尝试,对词体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之后词体创作的种种特点都能在隋唐燕乐歌辞中见其端倪。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文人词与声诗并著,二者互有联系,然区别也很明显。从配乐演唱、歌法转变以及诗人唱和三个方面揭示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9.
抒情主体的转移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本文从抒情主体转移的角度,来考察词“别是一家”的文体特质。首先,比较了诗、词中抒情主体转移现象的异同,由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所限制,导致了词的抒情主体以歌妓为主。其次,本文从文化背景和创作主体两个角度,考察这种现象之所以形成。认为:燕乐风俗、歌妓制度是词之抒情主体转移的文化背景;文人士大夫的双重性格是词的抒情主体转移的必要条件。最后,分析了花间词和“花间范式”,认为“花间范式”是抒情主体转移所造成的词体定型,由于后代词人皆以花间词为“鼻祖”,由此确定了词的那种“要眇宜修”、幽隐深微的文体特质。  相似文献   
10.
隋唐燕乐,历来被认为是隋唐音乐的一个较大部类,是隋唐宫延音乐的代表。然而,唐人宫廷中作为音乐活动和音乐品种的总称,并没有“燕乐”一说,而较多的“宴乐”、“燕乐”的含义也并不一致。“燕乐”一词在宫廷音乐活动中只在少部分史料中以十部乐之第一部的意义而存在,“宴乐”、“讌乐”二词在宫廷活动中是被较多使用的,但这两个词在不同本中又有不同的语义和所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