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篇
教育   385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真道与重玄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首先,全真道对重玄学有无双遣、病药双遣、“不知而知”、“得无所得”的方法论作了继承与发挥。其次,全真道对重玄学在整合传统的老庄道家、玄学、佛教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以道性论为标志的心性哲理,也进行了继承与发挥。它不仅从静态的层面运用重玄思维规定形上性体与心体,并且在动态的修炼过程中仍然表现出重玄之姿态。再次,全真道并非只是对重玄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创新、拓展。全真道对重玄学的超越表现在神仙意涵的精致化、修炼工夫的落实、“真行”的突显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试论重玄学的内涵与源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玄”概念多被理解为有、无双遣,视为受佛教“非有非无”中观学影响而产生。本文以为,重玄学的是遣有、遣无、遣其遣的三重否定,并不仅仅是有、无双遣;它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本体论。它肇源于郭象的《庄子注》,孙登将其运用于诠释《老子》,最后由成玄英在其《庄子疏》和《道德经义疏》中集其成。它是一种纯哲学思辩,不属于哪一门、哪一派、而是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所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诞生在六朝时代,它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哲学思潮的影响有密切关联,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对山水画的形成原因作简要的探讨:个体审美意识的觉醒,佛道玄学思想的影响和山水审美意识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在英语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善于运用醒目而新颖的奇思妙喻,而约翰.多恩更是将这种方式推向极致。本文将围绕多恩的此种写作方式进行论述,简要分析"圆规"的意象,兼之以欣赏多恩的优秀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5.
声无哀乐     
魏晋玄学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论题,这便是“声无哀乐’,意谓音乐自身不包含悲哀和快乐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7.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作品是“和平”的。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里,他“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加之自身性格方面之原因,及当时玄风之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归隐田园的路。与山川相拥,与农民同劳动,与自然相亲近,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田园诗歌。  相似文献   
8.
面对文化交往的全球化,重新审视、发展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和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以史论结合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魏晋玄学思想进行思想史的动态考察梳理,着重从名教与自然之辨的视角理清儒道思想的关系。可以说魏晋玄学思想贯穿了"名教"与"自然"之辨,是儒道思想在碰撞历练中由相融到相斥或超越再到相融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中的儒道兼综和互补。  相似文献   
9.
嵇康论     
嵇康是三国时魏末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也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长好庄老,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不愿效力于司马氏,最终被司马氏所迫害。但其高风亮节的情操为后人所敬重。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时期巴蜀地区重玄之风颇盛,其中最著名的有李荣和杜光庭,他们一个是唐初重玄学的杰出代表,一个是唐末五代重玄学的总结。本文通过对二者的重玄思想的论述,以展示巴蜀地区重玄学的风气与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