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3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十九世纪下半叶,地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虽然许多措施没能奏效,但选送幼童赴美留学之事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留学史上的创举。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主委彭司勋,是一位著名的药物化学家、药学教育家,1919年7月28日出生于湖南保清县一个土家族知识分子家庭。抗战时期出国留学难,国民政府只派少数公费生出国。1945年,彭司勋的同学涂国士、沈家祥,药专第一届毕业生徐玉均、顾学裘、周廷冲等考取公费留学英国,进修药学。1948年,由单位推荐,经评审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驻中国代表处主任英语口试,彭司勋获得WHO奖学金,赴美国进修。与其一起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的有21人,药学仅他一人,护理学也只有一人,其余为临床各科医生,全部前往美  相似文献   
3.
《小读者》杂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很受中小学生青睐。我的孙女李妍南和我的外孙肖逸峰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坚持阅读。尤其喜欢各地中小学生写的文章,体裁多样,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越读越感兴趣。他们自己也把自己写的作文  相似文献   
4.
清华四大导师 一生任教63年 1919年,28岁的赵元任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转年,作为清华学校优秀生,赵元任应聘回校任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讲师.1921年,赴美任哈佛大学哲学讲师.1925年,清华学校增办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33岁的赵元任被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兼哲学系教授,并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研究院"四大导师".1929年,清华国学院结束,赵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1931年梅贻琦卸任清华留美监督,回国接任清华大学校长,赵元任受命接替清华留美监督一职,一年后回国.  相似文献   
5.
从容闳与留美幼童这个重大事件所处时代及事件性质所具有的标志性来看,从解剖一个时代社会横断面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留美幼童在中国留学史中所表现出的先锋、示范作用来看,容闳和留美幼童的足迹是值得我们努力追寻的。有关容闳与留美幼童历史的研究,十余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现了不少值得探索的新课题。对容闳与留美幼童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冯翔 《课外阅读》2011,(8):30-33
学校没有教科书,不用穿校服,见到老师不用问好,回答问题不用起立,上下课没有固定时间,上课的主要任务是看小说,还能得到校长的当众夸奖……对11岁戴眼镜、小圆脸的高个女孩Poncho(小雨)和12岁的男孩牛牛来说,  相似文献   
7.
柯轩 《神州学人》2000,(6):25-25
从5月初到5月中旬,在人事部的组织下,全日本在职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十几名博士和来自美国的几名博士分赴甘肃和新疆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和洽谈活动,拉开了海外学子深入祖国西部并为西部大开发建功立业的序幕。本刊亦派出记者分别跟团采访,并将于下期为读者推出有关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8.
明媚 《留学生》2011,(2):20-21
2010年年末,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珠海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主办了“纪念容闳留美教育计划启动140周年暨容闳与留美幼童后裔联谊会”活动。借此机缘。本刊记者采访了几位留美幼童后裔。并发表在上期“专题”栏目。此文为上期续篇。  相似文献   
9.
王琎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在化学史研究和科学教育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他在少年时期学习的是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后来又去美国理海大学学习化学工程。通过他在留学期间写下的一些古体诗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材料,我们在加深对他留学期间经历的认识的基础上,还可以看出他力图沟通中西文明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佚名 《人生十六七》2011,(01Z):19-19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代留美博士、著名数学教授,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任教,是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父亲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对他影响很大。父亲十分爱恋妻子,并不因为自己是留洋博士而嫌弃糟糠之妻。他曾说,“夫妇应始终如一,胡适之从来不嫌弃他的小脚太太,我很敬佩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